種養結合除“窮根” 勤勞肯干日子火
——美蘭區三江鎮貧困戶鄭仁山脫貧記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鄭仁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臉上充滿了喜悅。記者曹馬志 攝
眼前是一片茂密的樹林,地面綠草茵茵,20多頭黃牛在自由地吃草,隨著幾次大聲呼喊,原本分散的黃牛都向著主人所在地方集中,這里有新鮮可口的富貴竹葉子。“這些牛可是我的寶貝,每天都得好吃好喝地伺候著。”21日下午,美蘭區三江鎮紅化村貧困戶鄭仁山一邊喂牛一邊開心地說,2015年12月,政府把他列入精準扶貧幫扶戶后,醫療、教育等兜底保障,讓他身上的擔子變輕了,也點燃他脫貧致富的信心,現在他不僅在家門口找到了穩定的工作,還因地制宜地搞起黃牛養殖,干勁十足,日子越過越紅火。
兜底保障 看病上學不再發愁
提及以前的生活,鄭仁山記憶猶新:家里的6畝多檳榔等經濟作物在一場強臺風中被全部毀壞,顆粒無收,贍養老人、供小孩讀書的經濟壓力倍增,靠著多年的積蓄和打零工的收入,日子過得很艱難。尤其是家中的三個孩子,其中兩個在上學,而另外一個患有先天性疾病,常年臥病在床。“我老婆只能專門在家照顧孩子,不能外出打工。”鄭仁山說,作為家里的“頂梁柱”,當時生活的重擔壓得他透不過氣來。
為了幫助鄭仁山渡過生活難關,三江鎮政府將他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并多次上門走訪,制定一攬子兜底保障幫扶措施。通過教育和醫療幫扶,分別上初中、中專的兩個孩子上學費用有了著落,小女兒和老人看病有了保障……鄭仁山的笑容一天天多了起來。
不僅如此,在政府的幫助下,一家人從原先擁擠破舊的瓦房,搬進了新建的平房,面積比以前大了一倍,環境寬敞明亮,“幾十年了,做夢都想有個新房子,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么快,真的太感謝政府了。”看著嶄新的房子,鄭仁山妻子蔡雪花臉上滿是笑容,一家人對生活有了新盼頭。
因戶施策 種養結合摘“窮帽”
“光扶貧可不行,還得扶智,這樣才能讓貧困戶‘自我造血’。”三江鎮扶貧幫扶干部馮學朝說。為幫鄭仁山實現“自我造血”,鎮村扶貧干部因戶施策,制定產業幫扶措施,在得知鄭仁山家里有多畝荒地,也有養殖意愿后,就計劃種養結合,種植特色果蔬,同時發展黃牛養殖。
“政府投入4萬多元,給我買了7頭牛,其中6頭是成年的母牛。”鄭仁山說,鎮里很貼心,還提前建好了40平方米的牛棚。為了養好牛,他每天吃完早飯后,第一件事就是趕到牛棚,把牛趕到天然草場放養,之后便清理牛棚,讓牛住得“舒服”。
經過一年左右的摸索努力,現在鄭仁山儼然成為養牛達人,養殖的黃牛規模已從原來的7頭增至22頭。“黃牛需求比較大,挺好賣的。”勤勞肯干的鄭仁山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他原來對養牛不是很懂,但是人特別愛學習,每次電視扶貧夜校都去,認真學習做筆記,還經常撥打夜校扶貧熱線、聯系鎮農業服務中心,向專家請教,養牛技術越來越好。”馮學朝說。
值得一提的是,三江鎮一家大型養殖場,還雇傭鄭仁山飼養數千只鴨子,每月工資有2500元,讓他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養殖場和牛棚不遠,也能兼顧自家黃牛養殖。此外,鄭仁山和妻子重新開墾了10畝荒地,利用政府送來的4.5畝檸檬苗和6畝多的三紅柚,發展特色種植,增加家庭收入。“目前,一家人年人均收入可達到6000元,今年徹底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馮學朝說。
記者曹馬志 通訊員劉平
(海口網12月22日訊)
?
?
相關鏈接:
2017年度全國市縣考核結果出爐 海口連續6年獲全國防震減災工作先進
海口15名社區“兩委”干部選聘進入事業單位
環保部發布1至11月空氣質量 海口再列全國第一
海口網約車考試通過率低 部分司機用別人的號接單
?
?
?
?
?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