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7中國品牌論壇”今日在北京舉行。論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密圍繞新時代中國發展宏偉藍圖,圍繞中國品牌建設宣傳工作部署,以新時代、新供給、新動力為主題,搭建品牌交流的黃金平臺,凝聚品牌發展的強大活力。
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出席論壇并致辭,以下是致辭全文:
尊敬的楊振武社長,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今天與各位朋友相聚人民日報社,共同參加2017中國品牌論壇,我感到十分高興。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對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行了全方位的部署,為中國經濟邁向更高形態指明了方向,更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國經濟發展跨越轉型的重要關口,大力推動中國品牌做大做強、突破升級對順利實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重大戰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過去幾年來,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指示。中央與地方緊密配合,政府與企業共同發力,中國品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大批中國品牌塑造了大而不強、廉價質地的標簽,突破了固步自封、劃地為牢的枷鎖,向世界重塑了中國質量的信心,創造了中國創造的名牌,贏得了全世界消費者的尊重和認同。品牌建設不是一蹴而就,必須積尺寸之功,聚眾人之智,集社會之力。黨的十九大向世界描繪了奮力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壯美圖景。面對全球經濟角逐,中國正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這期間,品牌強國正成為展現國家綜合競爭力彰顯國家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徑,成為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決勝的重要表現和關鍵指標。
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中國品牌建設更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筑牢品牌發展的基石,夯實產品質量,以品牌升級撬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國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關鍵在于能否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真正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隨著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人們對消費期待逐漸從過去的價優者得轉變為如今的質優者得,甚至品牌優者得。品質的高低、品牌的強弱深刻影響著消費的選擇。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供給側改革的主力軍,一方面要勇于擔當產業轉型升級的先導者,加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掌握世界前沿核心科技,實現創新成果加速轉化應用,贏得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先機。另一個方面,要踐行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不斷打磨品牌升級質量為品牌成長固本強基,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實現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時代使命。
二是重視品質消費,以品牌價值提升拉動消費升級。當前我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已經基本結束,個性化消費逐漸成為主流。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意味著人們的消費需求逐漸從滿足溫飽轉變為追求品質。需求升級帶動價值創造,價值創造引領需求升級。加強中國品牌建設,能夠拉動經濟增長越過新舊動能轉換、結構轉型升級的門檻,提升供給質量,釋放消費潛力,激活市場活力,開拓未來藍海,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的需求,推動經濟發展更充分、更平衡走向高質量高效益的時代。
三是豐富品牌建設的內涵,培育具有強大包容性和中國特色的品牌文化,樹立品牌自信。中國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經驗智慧,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呈現新的內涵。中國的企業和品牌要想走出同質化競爭的困境,點亮自我特色,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為品牌注入差異化的品牌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善于從中華優秀文化寶庫中汲取營養、提煉精華、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品牌文化,讓中國品牌成為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同時,也使得中華文化借助中國品牌,成為走向世界的新載體、新符號,向世界展現充滿自信、朝氣和魄力的中國形象。
四是善于用媒體,加強傳播紐帶作用,講好中國品牌故事。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優秀的品牌,如果沒有傳播助力,也只能門庭冷落、自說自話。媒體是傳播中國品牌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展現中國品牌形象的鏡頭,傳遞中國品牌聲音的話筒,書寫中國品牌故事的筆墨。當前,媒體融合深入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密切聯姻,各種資源相互嫁接,創造性媒體產品層出不窮,傳播正以裂變式的速度加速擴大。中國品牌應加強媒體合作,借力媒體方陣,以內容為核心,以消費為驅動,針對不同人群畫像,在不同渠道打造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傳播產品。在國內和國外同時發聲,立體展現,推動傳播有效落地,促進中國品牌向世界舞臺中央持續邁進。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人民日報主辦“中國品牌論壇”,既是切實落實中央關于品牌建設和品牌宣傳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是勇擔歷史責任的媒體擔當,以權威公信的媒體平臺、交流平臺、智力平臺助力中國品牌加速發展,希望大家充分發揮論壇的平臺作用,積極建言,暢所欲言,推動中國品牌在新時代實現新飛躍。
謝謝大家!
?
?
相關鏈接:
承德打造冰雪旅游品牌:用“冷資源”焐熱冬季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