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鎮還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范麗芳 攝
中新網晉中12月22日電 題:山西農村探索互助式養老:將服務存入“銀行”
作者 范麗芳
四年前,一次突發腦溢血讓60歲的董花只失去自理能力,此后她的三位“閨蜜”無償照顧董花只四年。這件事情讓老人所在的山西省晉中市東陽鎮車輞村開始了一場對“健康儲蓄銀行”農村互助式養老的探索。
圖為東陽鎮養老志愿者健康銀行檔案。范麗芳 攝
“健康儲蓄銀行”是指把對他人的無償照顧作為資本存入“銀行”,待服務者本人或其家屬需要被照顧時,亦可無償獲得服務。“這個想法從今年年初就有了,到10月份開始正式推行。”22日,晉中市東陽鎮分管醫衛工作的副鎮長韓飛講述了“健康儲蓄銀行”的工作“緣起”。
老人臥床不起六旬老閨蜜幫忙
董花只從醫院回來后雖然脫離了生命危險,但只能臥病在床,不能說話、不能坐站,一家四口每天圍著老人轉,但身體卻不見好。董花只覺得自己成了家人累贅,變得悲觀厭世。
同村年過六旬的席桂桃、劉俊英、秦鴻珠是董花只的“閨蜜”,她們考慮到董花只的孩子們平日工作忙,便天天到她家里拉家常,開導、逗樂、幫忙……為了照顧董花只,三個老人還學習了老年人護理知識。
圖為東陽鎮養老志愿者健康銀行檔案登記表。范麗芳 攝
不斷的交流、護理、鍛煉讓董花只從不會說話到可以和人交流,從不會坐立到可以走路。“有了三位阿姨的幫忙,我媽雖然臥床四年,身上沒起過褥瘡,沒穿過一天臟衣服。”董花只的兒子劉愛明說,也因為此,他才有了農業新品種試驗試點棚。
農村養老負擔重、設施弱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單一的家庭養老和財政支持的以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為主要形式的集中養老,已不足以承擔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
據介紹,東陽鎮有殘疾人736名,60歲以上老人5925名,其中(半)失能老人483人,400多人中近一半人喪偶、未婚、離婚,無法得到周全的照顧。
晉中市東陽鎮要求村醫、計生員全部參加健康素養培訓,此外還有十余名半失能老人家屬已經參加培訓。范麗芳 攝
為此,當地殘聯、衛計部門與作為法人的村委協商,希望將殘疾人、(半)失能老人納入日間照料中心管理。但全鎮目前只有六所日間照料中心,床位規模在20人以下,照護能力嚴重不足。同時,家庭照護也存在專業性不強、粗放式管理的問題。
實際上,養老尤其是五保戶、低保戶的養老已經成為全國農村發展中無法繞過的難題。”韓飛坦言,“這個群體既不愿花錢去養老院,又不愿讓兒女照顧,像席桂桃那些幫助過別人的人將來也面臨養老問題,誰來幫助他們?如果寒了這部分人的心,誰還會作為志愿者為社會傳遞溫暖?”
中國式互助養老探索
“不獨親其親”,“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老吾老及人之老”……互助養老在中國有著深刻的文化淵源。“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大家又都是鄉里鄉親,互相照顧起來也方便。”韓飛說。
基于此,2017年,韓飛和當地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構思了“健康銀行”概念,將賦閑在家的農村婦女組成志愿者隊伍,由衛生計生服務室統一管理、培訓。村里哪戶需要養老服務,計生服務員負責協調志愿者上門服務,待志愿者本人或其家屬需要被照顧時,亦可無償獲得服務。
事實上,在“董花只事件”之后,有著2000多人的車輞村陸續出現了自覺組團的互助養老小組,以結對組圈、據點活動等模式,激發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熱情,這成為晉中市養老模式的特色。
“我們覺得這種養老模式更有人情味兒。”韓飛說。目前,招募到的志愿者以40到50多歲、常居本村的中老年婦女為主。當地希望能通過上述自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養老方面人手、技術、經費問題,緩解失能弱勢群體的生活照料問題,提高生活質量。
據介紹,晉中市東陽鎮要求村醫、計生員全部參加健康素養培訓,此外還有十余名半失能老人家屬已經參加培訓。
上述養老模式并無成熟可借鑒案例,韓飛也表達了擔憂,“畢竟不是強制性的,許多人寧可打麻將也不愿去服務他人。”韓飛和管理團隊也討論過是否將服務貨幣化,“但是貨幣化的標準是什么,而且這樣就失去了最初‘健康儲蓄’的概念。”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常務副區長李軍介紹,東陽鎮正在合理借鑒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努力構建一個以“以家庭為單位,以互助養老為主體,以托管養老為補充的養老體系”。(完)
?
?
相關鏈接:
海南進一步加強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工作部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