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道港媒稱,據中國頂級智庫稱,在截至2016年的10年里,中國的新經濟——即從電子商務到網約車服務等各種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活動——以兩倍于總體國內生產總值的速度增長。這項調查顯示,在同一時期內,技術型產業所創造的新就業崗位的數目以超過總體經濟新增就業崗位的速度增長。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17日報道,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調查,在從2007年開始的10年里,新經濟的平均年增長率為16.1%,是GDP總體增長率的1.9倍。該研究報告的作者們在19日發表的新聞稿中稱,同一時期內新經濟的空缺職位數目每年增長7.2%,是全國就業崗位增速的22倍,從而使其“具有巨大潛力來抵消因削減過剩產能而帶來的減員壓力”。
報道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直在力爭實現從污染嚴重的投資驅動型經濟模式向基于消費和技術的經濟模式的轉型,以獲得“高質量”的增長。
報道稱,為了削減過剩產能,北京已經制訂了一系列目標,包括在2015年至2020年間把生產單位GDP所需消耗的能源量降低15%,并在同一時間點之前建立起一個世界領先的價值1500億元人民幣的人工智能產業。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2016年新經濟部門占到中國經濟總量的14.6%,同年對整體就業的貢獻為10%。社科院預計該行業將持續快速發展,在2020年之前每年將創造100萬個新就業崗位。
報道稱,這項調查的結果是在北京的一個記者會上發布的。記者會同時發布了社科學研究人員撰寫的一本新書,該書對中國的新經濟以及它如何改變了就業狀況進行了考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該書作者之一楊偉國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新經濟的基礎是創新,并且是以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和數字經濟的形式呈現的。新經濟帶給我們的變化是激烈的,但同時在某些方面也是溫和的,因為80后可以很容易學會使用微信,或者用‘滴滴出行’來叫車。中國需要繼續支持新經濟部門,并使之為創造就業提供更多幫助。”
中國社科院列舉了中國的網約車應用“滴滴出行”,作為新經濟領域企業創造就業潛力以及它們如何——在某種程度上——抵消傳統產業人員過剩的范例。社科院在新聞稿中稱,滴滴在2016年6月30日至2017年6月30日期間提供了超過290萬個職位,使自己成為緩解因自上而下的削減過剩產能運動而導致的減員壓力的緩沖器。新聞稿說:“在削減過剩產能方面目標最嚴峻的省份中,來自煤炭開采和鋼鐵制造等傳統產業的滴滴司機的百分比要更高一些。”(編譯/曹衛國)
資料圖:顧客在河南“中大門”保稅直購體驗中心體驗購物。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
?
相關鏈接:
中國社科院預計2018年中國GDP增長6.7%?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