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共分十三個部分,其中第七部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明確提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特別推出“走進新時代文化新傳承”系列評論,從“堅定文化自信”“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重視傳播手段,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藝創新”“加強文藝隊伍建設”等不同角度,對十九大報告進行相關解讀,以饗讀者。
作者:楊琳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指明了新的方向。
他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基本定位,也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實現“雙效統一”,而其最終目標是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糧。
文化產業的文化屬性與產業屬性的辯證關系,決定了發展文化產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從本質上講是以內容生產為根本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發展的五個方面的要求,恰恰為新時代文化產業的內容生產提供了發展的基本方略,為文化產業繁盛發展提供了科學路徑。
梳理挖掘優秀文化資源,激活優秀文化資源,創新文化產業產品,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新時代文化產業只有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沃土之上才能蓬勃發展,枝繁葉茂。優秀文化隨著千百年歷史的積淀而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特色優秀文化關聯著民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文化是一種基因,真正能夠打動人的文化產品也一定與這種基因緊密關聯,大多成功的文化產業成果都源自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以及源自于偉大的社會實踐之中的大眾文化。如,走出“深宮”成為“網紅”的故宮文創產品。近600歲的紫禁城渾身上下都是故事,600歲故宮也時尚,在過去四年中研發了9170種文創產品,其創意的源頭正是故宮豐富的館藏文物。讓這些藏著無數生動故事的文物走向大眾,正是文化產業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也是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再如,山西平遙古城及其實景演出《又見平遙》,不僅讓古鎮“復活”,還讓蘊含在古鎮文化中華民族行俠仗義、誠實守信的優秀傳統得以再現,讓當代人置身其中,浸潤著先人的文化精神。同為實景演出的《印象?劉三姐》《宋城千古情》等,無不既是演藝、又是歷史,既是娛樂、又是文化,歸根結底都源自于優秀中華歷史文化。文化創意并不是天馬行空,文創產業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優秀創意總來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積淀。
文化自覺與文化認知是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文化產業使日常生活審美化,讓優秀文化融入大眾生活之中,充分體現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人民性
優秀文化的傳播需要廣泛的受眾群體,文化產業的屬性也決定了擁有大量的受眾是其發展的重要條件。讓優秀文化進入百姓生活,并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不僅關乎文化產業的產業效益,更是其社會效益的重要體現。比如,在故宮博物館院長單霽翔看來,“近600歲的故宮絕不是老態龍鐘,它以時尚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的確,讓歷史文化進入普通人的生活,成為其幸福感、獲得感的一部分,恰恰體現出文化建設的人民性的價值追求。
再如,以“瓷”命名的“China”,同時以陶瓷器為物質載體,為人類文明貢獻了中華藝術、中華美學與中華智慧。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陶瓷發展史。無論是大汶口遺址的灰陶,還是馬家窯的彩陶,或是河姆渡的黑陶;無論是美輪美奐的唐三彩,還是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世界的鈞、汝、官、哥、定明窯名瓷;亦或是薈聚中華傳統之美的青花瓷等,都兼具藝術審美、民俗文化,同時又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無不折射出中國人的民俗文化、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和價值追求,成為中國一張引以為豪的文化名片。
拓展創新對外傳播路徑,強化對文化產業對外開放的研究,提升文化產業對外傳播能力
十九大報告還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當今世界,中國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遍及世界各個區域的人們對中國發生的巨變懷有好奇和認識的熱情,反映中國發展的文化成果是世界了解中國最好的途徑之一,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在與不同國家的溝通交流之中,文化創意產品的大眾性、審美性、實用性往往使其具備了超越國別及其他壁壘的傳播功能,文化的適應功能、傳播功能更易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礎上達到“美美與共”的境界。如,“一帶一路”既是經貿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在于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也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關系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將有力增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全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文化產業相互投資,開展絲路文博共享,絲路遺產聯合申遺,以及以新媒體為平臺的動漫游戲等產業的合作。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以創新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興盛
“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可以說是十九大報告開篇的創新宣言。報告還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目標,同時也指明了實現目標的核心是“創新”。在談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時,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談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時,強調要“提升文藝原創能力,推動文藝創新。”此外,還強調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創新文化等。
創新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動力和源頭活水,貫徹十九大報告精神,文化產業大有作為:
立足傳統,理念更新。立足中華文化優秀傳統,保持中華文化的基因,創新文化新的表達,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時代推動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創意引領,需求導向。創意是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如果僅局限于傳統資源而沒創意創新,文化產業發展就沒有了活力與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但文化創意不是天馬行空,而是腳踏實地。要根據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創新文化內容、形式、手段、方式;同時要把握導向,引導文化消費,提升和完善文化服務,多出精品力作。
跨界融合,業態突破。面對新技術、新事物、新媒體不斷涌出的新時代,打破媒介、行業和地區壁壘,促進多媒體融合、多業態整合,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化消費需求對接,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等相關產業融合,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已然成為化產業發展的創新驅動。加速“文化+互聯網”、“文化+金融”、“文化+資本”、“文化+技術”……依靠融合發展,激發文化創意創新,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激發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國際視野,拓展市場。將文化產業放置在“一帶一路”建設體系之中,以國際化視野,推進對外文化貿易,拓展文化發展的外向空間,進而反哺并引領國內市場、拓展影響國際市場,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總之,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徑。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講好中國故事,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使命擔當與創新源泉。
(作者楊琳系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