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韻 資深文物記者
12月23日,受國務院委托,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作關于文化遺產工作情況的報告時再次強調,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線、紅線和生命線。
這句話非常重要。當前,我國的文物安全形勢用“極其嚴峻”來形容,筆者認為一點都不夸張;而與之對應的,卻是文保設備和人員的嚴重不足,無法適應日益繁重的保護工作。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曾坦言,“全國31個省級文物行政部門中,僅有一半設置了專門的文物安全監管和執法處室。”任務重、人員少、設備差,文物安全工作似乎進入了一個閉環。
“我們接到報警,騎上車趕到現場,盜墓賊早就不知跑哪兒去了!”記者多次聽到基層文管所的同志如是說。難怪他們抱怨。車輛改革后,很多地區的文物執法車都被“一刀切”地取消了。我國田野文物資源豐富,但分布較為分散,往往成為不法分子覬覦的目標,尤其是位置偏遠的文物點,是犯罪分子侵害的重點,其安全長期面臨著嚴峻形勢。日常巡查成為保護文物安全的重要工作,而執法巡查車輛對于敏捷迅速執行文保任務、打擊犯罪分子,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保障田野文物安全的重要條件。
廣袤的戈壁、遼闊的草原,在有機動車輛的前提下,每一次巡查耗費的時間都不是以小時計算,何況沒車?于是,巡查隊員前腳離開,不法分子后腳就開始做案的情況屢屢發生。由于沒有執法巡查車,就算接到當地志愿者或群眾的報警,文物工作者,也只能靠騎車、騎馬去追趕開著進口越野車的盜墓者。這是一場實力極其懸殊的比拼,一場幾乎沒有勝算把握的比拼,但文物工作者還是要去拼,憑的就是一顆為國家守住文脈的責任心。所以每每他們提到因為車輛問題而讓盜墓者逃之夭夭時,筆者聽到的總是一顆顆赤子之心滴血的聲音。
記得今年9月初,《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印發后,國務院新聞辦召開記者通氣會。記者問到上述這種因為交通工具而難以確保文物安全的情況如何解決時,劉玉珠面露難色,表示只能依靠各地文物局去與地方政府加強溝通。這個回答充滿無奈,覺得遺憾的,肯定不僅僅是記者。
公車改革是國家政策,要堅定不移地執行,但文物安全執法巡查這種關系到民族文脈存續與否的公務行為,是否也屬于精簡的范圍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基礎——文物,如今卻因一種機械地處理問題方式而無法得到更好地保護,豈不悲哉。
筆者認為,加快文化執法體制改革,將文物執法盡快納入文化執法的范疇,是解決人員和車輛缺乏的方案之一。目前已有些地區在試點,如江蘇省規定每6人配一輛車,基本保證了文物執法的日常用車。另外,目前有些中西部地區開始嘗試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文物保護員加強田野文物的日常巡查看護。然而,車輛呢?怎么解決?或許可以照方抓藥,向專業保安公司購買服務,文物部門負責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保安公司提供日常巡查的人員和車輛?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已是大勢所趨,在文物保護方面可否加快探索步伐?文物安全,生死攸關,這些問題要盡早回答。(李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