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捧著剛出爐的年糕,笑意盎然 傅穎川 攝
“年年高,時時利”,作為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食佳肴,一碗熱騰騰的青菜年糕,滿足了人們所有對于年味的幻想。隨著春節的臨近,浙江金華塘雅鎮的年糕坊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銷售旺季。磨、蒸、踩、打……在這小小的年糕坊里,老師傅們一做就是13年,在滾滾的時代洪流之中,固執地傳承著那古老的年味。
一字碼開的米粉,等待著加工 傅穎川 攝
相傳年糕的出現,是百姓們為了躲避捐生糧發明的,而恰是這份私心,讓年糕深深融入到了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中,成為了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食佳肴,煎、炸、烹、煮,所有滋味盡在其中。
塘雅鎮馬頭方村,一座不起眼的老建筑上,長煙囪里緩緩地吐著淡淡的煙塵。這里是一座年糕坊,師傅們正忙著給鍋爐添柴燒水,這是打年糕準備工作的第一步,接著,清理案板,消毒工作手套,打開磨粉機,擺上蒸籠,最后點上一根煙,一天的工作就開始了。
這小小的年糕坊里,匯聚著7位老師傅的心血,他們的平均年齡已近60歲。
13年來,每逢春節臨近,他們就默契地放下手頭的工作,來到這里,開始了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刻。方張敏負責蒸米粉,方昌南、方允熟、方道興三位師傅負責踩年糕,方勇軍負責撥年糕,方道純和方允土則負責把年糕揉成餅狀。
“100斤的米,最好是70斤小米配上30斤糯米,不加任何東西,然后用水浸泡10天,這樣磨出來的米粉,打成年糕最好吃!”端著一擔剛蒸好的米糕遞給方勇軍后,方張敏又轉身繼續搗鼓著其他還在蒸籠里的米糕。
老師傅正在揉年糕 傅穎川 攝
見方勇軍接過米糕,負責踩年糕的三位師傅一齊用力,把100余斤的石錘翹了起來,方勇軍順勢把熟米糕倒進了石臼,然后在翹起的石錘表面抹上一層水,防止米糕粘連。一切準備就緒,三位踩年糕的師傅腳下一松,沉重的石錘瞬間砸了下去。
哐當、哐當,打年糕的機器被有節奏地踩著,百來斤的石錘每抬起一次,方勇軍就用木棍把打散的年糕團子聚到一起,然后等待團子再一次被石錘打散,接著再聚到一起,再打散,如此循環。
熱氣騰騰的年糕,令人食指大動 傅穎川 攝
這看似簡單機械的操作,其實并不容易,方勇軍手上異常突出的指節骨似乎在講述著,是那無數次的傷痛才換來了他與老伙計們的默契配合,“我也想過要和他們輪換著做,但是撥年糕這活還是我最有經驗,換他們來的話也會被砸到手,影響效率。”
“一塊年糕團子要砸40多下才能把水分全部排出,更好儲存,而且腳踩打成的年糕更香!”方道純接過方勇軍遞給他的年糕團子,麻溜地搓成了球形,壓扁,一餅年糕就這樣成型了。
熱氣騰騰的年糕,令人食指大動 傅穎川 攝
就著紅糖,把剛出爐的年糕塞進嘴里,軟糯香甜,如果麻糍的味道是春日里徐徐的清風,軟弱綿柔,那這熱年糕便是冬日里的暖陽,質樸厚實,撫慰人心。
有時候客人多,一天有50多石米要打成年糕,每石都是100斤,所以年糕坊經常半夜還點著燈,響著哐當哐當的踩踏聲。“不管多晚,我們都要給客人打完,客人跑這么遠來也不容易。”老師傅說道。
年糕坊的機子也都是上了年紀的老物什 傅穎川 攝
一天工作下來,腰酸腿疼,但師傅們卻不愿多說,回家休息幾個小時,然后踏著星辰又出發了。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就憑客人們的一句“師傅,你們明年還做嗎?”一直,堅持了13年。
“我們干這個就是賺點零工錢,如果有一天我們身體不行了,又沒人愿意接手的話,那就順其自然吧,最后還是可惜了這一門老手藝咯。”看著老舊的腳踏年糕機吱吱呀呀地錘動著,不禁有一絲落寞的味道,不知它和他們還能撐多久。但不論未來如何,相信年糕的味道一定能夠口口相傳下去,滿足所有對于年味的幻想。(完)
?
?
相關鏈接:
伴著藏歷“年味”綻放的酥油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