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海傳統商業中心南京西路僅百余米的上海市靜安區西王小區弄口,開出了上海首個弄堂博物館——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
開館僅3天,就引得無數市民到此追憶自己過往的“芳華”。
這座頗具特色的博物館,擺放的是從居民家中征集來的各種不同年代的老上海物件及百姓生活用品,主要通過展板、照片、實物以及短片等形式,展示海派弄堂文化和關于“老上海”生活的集體記憶。
蝴蝶牌縫紉機、老大房八仙盒、上海益民食品廠什錦餅干鐵皮盒、卡帶錄音機、BP機、各式糧票和乘車月票……極具年代感的展品勾起上海市民潘先生濃濃的“懷舊感”,“看著這些既有年代感又有懷舊感的展品,很親切,對這些老物件我印象比較深,包括這種石庫門建筑”。
始建于1911年的西王小區,是一處具有百年歷史的英式安妮女王風格建筑群,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筑,美國記者史沫特萊也曾是西王小區的一名住戶。如今,這里12幢花園里弄仍保存完好,弄堂博物館清水紅磚的外墻風格維系著小區的歷史風貌。
“這幾天的觀眾說的最多就是‘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博物館工作人員黃小姐介紹說,展品都是周邊居民捐贈的,并且會定期更換,正在展出的是最初收集到的一些展品,每個月還會根據不同的主題更新一些不同的內容,
慕名而來的上海市民王先生有濃厚的上海情節,對上海的建筑和上海風情情有獨鐘。他對記者說,博物館能看到上海人以前的生活情況,更讓他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很有意思。
南京西路的另一端是繁華的南京東路,坐落在此的上海市百一店同為優秀歷史建筑,年逾八十的老店經過半年整修“新開”。在寸土寸金的南京東路商圈,上海市百一店辟出近800平方米設立“弄堂”主題區打造“100弄”,潛心挖掘老上海元素,喚起滬人兒時記憶。
文化里弄開業的第一個展名為“上海復古生活展”,展示了收藏家郭純享提供的80多個“三五”牌臺鐘、120多個搪瓷杯,以及旗袍、假領頭、自行車、冰箱、面包機等各式各樣的老物件,訴說著上海城市發展和生活進步的故事,參觀者絡繹不絕。
在新近公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上海明確將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溫度的人文之城”。學界認為,對城市歷史文脈和城市文化特色的傳承發揚,是弘揚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關鍵著力點。
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看來,社區是城市文化的基礎,凝結著一個地區居民的共同記憶。“弄堂”(也稱“里弄”),是有別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稱。上世紀中葉,上海里弄式住宅的數量曾居全國之首。但上世紀90年代后,上海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和開發,大片弄堂隨著房屋的拆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幢幢高樓,人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變化。街道政府牽頭開設的弄堂博物館恰恰是一種從微觀上留住城市記憶的好嘗試。
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所在的上海市靜安區,歷史建筑眾多,文化遺存豐厚。根據靜安區的規劃,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只是街道建設“博物館群”的試點之一。今后還將依托區內的阮玲玉故居、張愛玲故居等老建筑資源和文化名人效應,在條件成熟時把它們建設成文化展館,供民眾參觀。(完)
?
相關鏈接:
江蘇揚州今年啟動建設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