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為於若飛收到被救援者家屬送來的錦旗。 鐘欣 攝
今年26歲的“90后”小伙於若飛做公益救援已有近十年。從最初節約生活費資助云南、甘肅等地貧困兒童上學開始,到組建甘肅藍天救援隊,至今已有超2000多名志愿者參與。五年來及時救活11人,打撈遇難者遺體260多具,在中小學開展了270多場防災減災知識公益課。
卷式擔架、背負式電臺、汽油破拆、鋼筋速斷器、急救箱、水下聲吶探測器……這些裝備是於若飛的“寶貝”,放在蘭州市郊一間志愿者捐贈的商鋪里。這是他傾其所囊,一個螺絲、一條繩子,這樣買下來積累的。“只要手里有點錢就買裝備”。他說。
資料圖:圖為救援隊參與地震救援。 鐘欣 攝
於若飛的家鄉在甘肅岷縣,是中藥材之鄉。近幾年,他和朋友合伙做些中藥材粗加工,幾年前還在云南開過酒吧。每次分紅拿到的錢,全部用來買裝備。
“父母開始時也反對,擔心安全。在2012年岷縣特大泥石流災害救援時,母親在現場看到我們幫助受災群眾轉移、發放物資,打撈遇難者遺體,家屬對我們的感激。”於若飛說,從那以后,父母開始支持,并找了廚師為救援隊做飯。現在救援缺錢,父母經常支援。
藍天救援隊裝備庫在一間小鋪面的二樓,從一樓拾階而上,樓道兩旁掛滿了錦旗,都是被救助者或家屬送來的。“裝備庫搬了很多次,很多錦旗弄丟了”。租不起場地和庫房,於若飛說他們經常“挪窩”。
資料圖:圖為救援隊打撈搜救。 鐘欣 攝
“所有救援的資金都是志愿者AA制,也有企業愿意資助,但是要求我們打廣告,這我們不做。還有一些個人捐助,我們調查發現錢不干凈,也不要”。於若飛說,救援隊的志愿者堅持尊重生命的原則而努力,“和贊助、錢之類掛鉤的話,也許本來能救回來的命就救不回來了”。
2015年,於若飛曾赴尼泊爾地震、緬甸暴雨洪災實施跨國救援。救援結束后,還培訓了當地的救援隊,留下技術和經驗。在與俄羅斯國家救援隊共同挖掘一處廢墟后,雙方交換了帶有標識的帽子作紀念,收獲友誼。“不分國家、種族、信仰,為身處困境的朋友提供幫助”成為於若飛的執念。
於若飛的志愿者隊伍里,有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有63歲的退休老爺爺,也有十七八歲的大學生。“我打心底里尊重他,他是我們的榜樣,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做的事確實值得我們尊敬,也愿意聽他安排。”志愿者李明是一位打工者,他在工作之余,參與了2017年內超過60次救援。(完)
?
?
相關鏈接:
海口暖冬在行動 志愿者走上街頭疏導交通(組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