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玉
1月9日下午,合肥火車站通過官方微博@鐵路合肥站發布通報稱,1月5日,由蚌埠南開往廣州南站的G1747次列車在合肥站停站時,一名帶著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為名,用身體強行阻擋車門關閉,鐵路工作人員和乘客多次勸解,該女子仍強行扒阻車門,造成該列車晚點發車。據了解,目前鐵路公安已介入調查處理。最新消息是,合肥“高鐵扒門”女子為該市一小學教導處副主任,現已被停職檢查。
經由視頻爆料和官方回應,這出鬧劇的來龍去脈已大致厘清。該女子因擾亂公共秩序,此前已受到了警方給予的警告及批評。但有甚者,隨著公共輿論的窮追不舍,將事件主人公的身份背景、工作單位等信息深挖起底。事已至此,余波難平。
回溯事發的整個過程,情節并不復雜,動機也很簡單:阻攔高鐵為的是等遲到被攔在外面的老公。視頻中的肇事者以及該女子后續的解釋,看起來并未覺察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何影響。此情此景,不僅惹得同車乘客怨聲載道,更是讓一眾圍觀網友憤怒不已。
該怎樣理解這一切?是個人素質堪憂,缺乏公共道德,還是規則意識的孱弱?置之于具體語境下,這種種歸因或許都是成立的。在那一瞬間,在那位女士身上,文明社會所施加的所有“規束與訓練”,似乎統統失效了,而這必然會導致社會運行成本的陡增。本案中,龐大的高鐵系統因為一個人被迫晚點數分鐘,便是最直觀的體現。
包括法律在內,一切公共規則被普遍接受,構成了現代社會高效運轉的基礎。但遺憾的是,誠如很多案例所呈現出的一樣,仍有許多人對于規則的遵守是選擇性、投機性的,但凡稍有“刺激”,便會原形畢露。一邊是微不足道的私人目的,一邊則是公共利益的巨大損失,兩相比對,結論是令人遺憾的。只能說,在我們社會中間,一些人總是下意識地將自己排除于“規則”之外,并且觸發點很低。
一些人即便在“最壞的情況”下也能保持淡定從容,一些人但凡有個由頭便撒潑耍橫。規則的建立健全是一回事,規則向社會各個階層不斷沉淀,直至被堅定為普遍信仰,則是另一回事。合肥“高鐵扒門”事件表明,在情急沖動之下,如何依舊做一個遵守規則的人,這仍然是很多人的必修課。(然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