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探索以“孔孟之道”培養“新鄉賢”重建鄉村文化基因
作者:曾潔
13日一早,山東泗水小城子村儒學講堂又如約開課,義務講師王春今天給50位村民講《大學》。
小城子村的陳修福一大早就把課堂收拾停當,多媒體、大屏幕、桌椅,一應俱全,“先師孔子行教像”掛在大屏幕旁邊。10點整儒學講堂準時開課。
“鄉村儒學講堂并非一帆風順”,王春告訴記者,他義務從教四年,親眼見證了講堂從“門可羅雀”到“群賢畢至”。
起初,大多數村民認為聽儒學“沒什么用處”。后來,義工講師團把一段段“古話”與鄉村生活相連,“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讓因孫輩教育問題產生的婆媳矛盾迎刃而解;“禮之道,和為貴”,使因瑣事“火拼”的鄰里關系“化干戈為玉帛”。村民和“老師”漸漸成為朋友,也明白了聽儒學的“好處”。
一個半小時的講課結束了,儒學講堂活動卻沒結束。村民們熟練地將課桌拼起來,課堂瞬間變成了“廚房”,王春和村民一邊包餃子一邊聊天,這也是鄉村儒學講堂的慣例。
義務講師王春是濟寧泗水縣住建局的一名退休員工。退休后,他充分釋放了自己對儒家文化的興趣,加入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組建的鄉村儒學講堂義工講師團。王春一邊學習儒學,一邊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反饋給村民。四年來,他幾乎每周六、日都騎著電動車去泗水及周邊鄉村講學,累計講課200余次。
記者采訪了解到,鄉村儒學講堂義工講師團從2013年開始實踐,起初主要依托濟寧市泗水縣圣水峪鎮北東野村的尼山圣源書院,后來講學半徑逐漸從距書院兩公里的孔子誕生地尼山輻射至濟南、濟寧、聊城、泰安、德州等地3500多個村鎮和社區。截至2017年底,山東的鄉村儒學講堂已有9200多個,遍布山東17個地市,累計舉辦各類活動逾4萬場次,參與人數超500萬人次。
對此,鄉村儒學講堂的發起人顏炳罡說,儒學典籍博大精深,能夠從很多個層次去解讀,既可以作為尼山論壇、世界儒學大會等高端學術研討會的研究對象,也可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指南”。他想傳遞給鄉村的是“明人倫、有愛心、辨是非、知廉恥”等儒家道德觀,希望通過培養“新鄉賢”,讓具有文化自覺的農民帶動改良鄉土文明,重建民眾的精神信仰,使儒學成為鄉村精神文化的補充。
談及產生建立鄉村儒學講堂的念頭,顏炳罡表示,并非坊間所傳因為鄉村文化滑坡墮落,而是因為尼山圣源書院坐落在泗水北東野村,身為書院執行院長的他想以書院為“圓心”傳播儒學,化民成俗。
“作為讀書人,身處孔孟故里,應當走出書齋,走進現實,探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顏炳罡說。(完)
?
相關鏈接:
山東多措緩解“呼吸的痛” 防霾產品今冬“失寵”
山東:貧困家庭符合條件學生可享免費技工教育
山東菏澤一女子辱罵毆打交警 涉妨害公務罪被刑拘
山東榮成:萬只天鵝越冬棲息
2018山東藝考大幕揭開 《戰狼2》成編導統考題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