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德斌
“三偽”文章攪亂自媒體平臺。隨著自媒體快速發展,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各類平臺發布信息,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接收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信息、知識的傳播。然而,在自媒體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有多少是“真金白銀”?李文是南開大學歷史系的大三學生…(1月11日《法制日報》)
自媒體的進入門檻很低,每個人都可以注冊賬號發表文章,原創、轉載都行,現在平臺也很多,競爭非常激烈,都在爭搶寫手和用戶資源。寫作看似要求很低,理論上只要會寫作文,何況自媒體的文章水平,大部分也就在中學作文的水平。不過,要想寫好,則就難度大了,對寫手的文字功底、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素養、人生閱歷、思想創意等,都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專業素養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沉淀積累,對該領域有較深的理解,并非隨便就能寫出來的。
反觀目前自媒體平臺上的各種“三偽”文章,則明顯缺乏專業素養。乃是寫手為了吸引流量,將網絡上流傳、未經證實的資料或觀點,以乾坤大挪移的手法,將其搬運、裁剪、拼接在一起,再弄個聳人聽聞、吸引眼球的標題,就可以發表了。還有些文章純粹是臆造出來的,寫手為了導流而蹭熱點、虛構事實或觀點,迎合部分網友的需求。
如此低級拙劣的水平,顯然是無法創作出有價值的文章,內容亦充斥著大量偽歷史、偽常識、偽科學,經不起認真辨析。可是,這樣的“三偽”文章偏偏能夠吸引眼球,閱讀量很大,自媒體平臺亦會主動推薦、導流,以致經常成為爆款,給寫手帶來很大的經濟利益。如此就形成示范效應,引發更多人的效仿,為了賺取流量、粉絲和利益,而罔顧事實真相、科學真理、社會影響,反正是網友喜歡看啥就寫啥,導致“三偽”文章泛濫成災。
“三偽”文章閱讀量大,能夠黏住用戶,可以給平臺帶來益處,雙方實則是利益共同體,因此平臺往往睜一眼閉一眼,甚至還會打著大數據分析、挖掘的幌子,有意向用戶推薦各種低俗、標題黨、“三偽”文章。由于“三偽”文章的真實性難以辨識,其社會危害性也不容易察覺,在進行自媒體整頓時,也經常被逃脫掉,這也促進了“三偽”文章的滋生。
目前自媒體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平臺都在跑馬圈地,搶占市場份額為首要任務,出于競爭考慮,審查較為寬松,加上人手有限,對部分專業領域也不熟悉,令“三偽”文章輕松過關。因此,監管部門在全面打擊低俗、涉黃、標題黨文章之際,也應對“三偽”文章加以重視,鼓勵自媒體平臺招攬專業人才,用于審查相關領域的文章。同時,建立“三偽”文章數據庫,平臺之間可以共享檢索,以及時對比審查,通過技術力量排查,以提高效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