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之變:土地流轉更劃算,還解放了勞動力
“老嚴,你種一輩子地,也沒富起來呀。”
“除了種地,我還能干啥?其他的咱也不會。”
“聽我的,咱開個農家樂。”
回憶了當年和沈浩的對話,嚴金昌感慨萬千。
2004年,來自安徽省財政廳的沈浩到小崗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帶領村民制定了“三步走”戰略:引進工業、發展現代農業和旅游業。
小塊土地收益有限,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集約利用土地。2006年,沈浩開會動員村民流轉一部分土地進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很多人誤以為是要收回個人承包的土地,顧慮重重。
在許多村民猶豫觀望的時候,嚴金昌率先用行動支持沈浩,不僅把土地流轉出去,還騰出農舍發展農家樂,“金昌食府”四個字就是沈浩當年題寫的。
嚴金昌給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地種上“一麥一豆”,除去化肥、農藥、農膜外,每畝地年收入不到1000元。
“有人說,不能光種糧,得種經濟作物,可一家一戶十幾畝、幾十畝弄不起來,也沒那技術。”嚴金昌說,土地流轉后,每畝土地根據地力、位置不同,把土地轉出去,每畝可獲得600到900不等的收入。“土地轉出去了,家里的勞動力都解放了,還能干點別的。”
嚴金昌說,他和兒子、女婿一起打理“金昌食府”,一年凈收入十幾萬。因為工業企業的進駐,在“金昌食府”里,處處可見小崗品牌的各類商品。
那么,誰在種地呢?又如何從土地上刨金?
“企業流轉6300余畝,農戶流轉2500余畝,其中,全村有7名種糧大戶流轉農戶土地100到300畝之間。”小崗村村委會主任周群之介紹,流轉土地數字一直在動態變化。截至目前,小崗村共流轉土地8800多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60%出頭。小崗村在保證農民利益不受損失的前提下,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實現了土地經營效益的最大化。
現年55歲的程夕兵是土生土長的小崗人,共流轉、代種土地近600畝。程夕兵說,他一開始只是幫外出務工的鄰居代種,后來實踐中,發現進行機械化不僅省時省力,而且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地越種越多,越干越有勁。
2016年4月,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331”模式,即政府提供技術、資金和烘干倉儲三項服務,建立一支專業的農業經紀人隊伍,幫助農民規避自然、經營責任和市場三項風險。
“政府給我們辦理了農業商業保險,碰到自然災害可以獲得補償。村里現在有了現代農業專業隊提供服務,農民可購買耕種、打藥、施肥、收割等各類服務,種田更有底氣了。”程夕兵說。
小崗之探:用改革的思路謀劃發展
展望未來,小崗人給自己定了“三年大提升”目標——利用三年時間全面推動小崗內生動力大提升、品牌形象大提升、產業發展大提升、民生保障大提升、組織建設大提升。
“三年大提升”如何實現?
鳳陽縣委書記徐廣友認為,要靠繼續深化改革,來推動小崗村改革再突破、振興再出發。
鳳陽地處江淮分水嶺一帶,多丘陵地。小崗村更因地勢隆起,土地高低不平而得名。想要讓土地生金,就要平整土地,進行水利建設。農戶土地流轉后經過統一平整,已成為高標準農田,原有的位置和模樣已經發生變化,如何避免未來發生糾紛?
“通過衛星測繪,進行土地確權。”小崗村村委會主任周群之說,每家每戶的測量面積都要公示,每戶的方位圖和畝數一目了然。確權之后,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新格局,讓流出土地經營權的農民增加財產收入,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規模收益。
小崗村還通過集體資產股份權改革,讓符合條件的村民變身“股民”。小崗村三年提升辦公室主任李錦柱說,以前,村集體資產人人有份,人人都不關心,現在通過“股改”,把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人、落實到戶,力爭實現從“戶戶包地”到“人人持股”轉變。今后資產怎么管理,將由“股民”說了算。
小崗村還將創建5A景區,“小崗村”品牌等部分無形資產也被評估登記,并折算成3026萬元,入股小崗村創發公司,確定在小崗創發公司中占49%的股份,所獲分紅收益主要用于小崗村民的醫療、養老保險及其他社會福利、公益事業。
“小崗人絕不會甘于落后,現在新一輪農村改革開始了,有著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的激發,小崗人一定取得新突破。”對于小崗的未來,嚴金昌信心有加。
?
?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服務554萬人口,這個超厲害的“智慧大腦”怎么做到的?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