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系好安全帶,關閉手機等電子設備,恐怕是很多人在飛機上落座后的習慣動作。不過,從今以后,在一些航空公司執飛的航班上就可以在飛行模式下使用手機,甚至可以連接飛機上的無線局域網了。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飛機上使用手機從禁用到松綁 空中信息“孤島”打破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8-01-19 08:30

      從禁用到松綁,空中信息“孤島”打破

      飛機上能發朋友圈了

      系好安全帶,關閉手機等電子設備,恐怕是很多人在飛機上落座后的習慣動作。不過,從今以后,在一些航空公司執飛的航班上就可以在飛行模式下使用手機,甚至可以連接飛機上的無線局域網了。

      在飛機上使用手機是怎樣的體驗?這樣的改變是如何實現的?此舉將給航空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業內人士。

      1月18日零時40分,隨著海南航空總裁孫劍鋒親自駕駛的HU7781次航班安全降落北京首都機場,中國民航第一個允許乘客飛行中使用手機的航班圓滿完成執飛任務。

      在HU7781航班上,眾多旅客紛紛拿起手機、平板電腦等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PED)體驗。許多乘客通過機上WiFi連接互聯網,第一時間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曬出了自己這次旅程的驚喜。

      乘坐本次航班的武先生是一名商務旅客,此次來北京是公務出差。此前,武先生對于乘坐飛機時無法及時處理業務深為困擾。此次碰巧遇到了國內首個開放PED的航班,武先生自然好好體驗了一番這個令他興奮不已的服務。在此次航程中,武先生用手機連接微信處理了多項業務,并接收、發送了多封電子郵件。對于網速,武先生也表示非常滿意,他告訴記者:“未來選擇航班,是否提供機上互聯網將成為選擇的主要因素。”

      擔任本次航班機長的孫劍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興奮地表示,“整個航班飛行非常順利,儀表顯示和飛行操作都沒有異常。旅客們的反響也非常不錯,最高的時候有130多位旅客同時連接機上網絡,特別是有乘客在飛行中使用了支付寶,這也說明機上網絡系統的運行非常高效穩定。”

      完成評估工作,航空公司即可放開機上手機使用無線局域網

      海航的HU7781航班并非孤例。18日上午,上海虹橋—北京首都的MU5137航班上,旅客們也可以名正言順地用手機刷屏了。

      作為首家發布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使用規范的航空公司,東航自2017年12月開始,就啟動了相關工作。

      中國民航局日前發布的《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PED)使用評估指南》提到,“近年來,中國民用航空局為了滿足廣大旅客需求,根據中國國情,經過技術測試、規章修訂等一系列工作,認為開放機上PED使用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記者了解到,根據指南完成評估工作的航空公司,才能開放便攜式電子設備在飛機上使用。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教授鄒建軍解釋說:“這意味著民航局把是否開放使用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權力下放給航空公司,但航空公司必須要在符合標準的前提下逐步開放。出于安全和國防的考慮,飛機上曾禁用手機,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旅客對乘機體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對手機禁令進行了調整。”

      截至1月16日,東航已修訂完成相關便攜式電子設備使用規范,制訂使用程序包括不正常情況下的處置程序和通報程序,并獲得飛機制造廠商的技術資料,為全面推行機上使用便攜式電子設備做好了充分準備。此外,包括南航、廈航、祥鵬航空等在內的多家航空公司也已完成評估工作。

      “Hello from sky!”飛機起飛后,MU5137航班旅客錢先生激動地拿出手機拍下了蔚藍的天空,連上了飛機的WiFi,用微信發了一組朋友圈。這一切,在以前很難想象。

      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讓飛機上使用手機成為可能

      此前,很多人都對飛機上禁用手機表示不理解,可這明令禁止的規定,也有著實實在在的原因。

      據介紹,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此前提出,空中使用手機會對地面網絡造成干擾。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從1993年起明確禁止在飛機上使用手機。隨后,各國紛紛效仿,禁止在飛機上使用手機。

      不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正讓飛機上禁用手機成為一種“逆潮流”的行為。

      在飛機上使用手機上網,甚至不只是廣大旅客的夢想。早在2012年,東航集團總經理馬須倫就曾暢想過空中無線局域網的廣闊前景。他說:“旅客對上網的要求是‘隨時隨地’,航空業也必須‘飛’進互聯網時代,這是信息時代對航空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而這樣的呼聲,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安全保障措施的不斷強化越來越大。

      2013年10月,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認可絕大多數商業航班可以承受來自便攜式電子設備的電波干擾,宣布“解禁”便攜式電子設備。近年來,美聯航、漢莎航空、全日空等國外航空公司紛紛推出空中上網服務。

      這也使得國內航空公司長期以來在飛機上禁用手機的規定備受爭議。有航空公司表示,國內航空公司相比于國外在開通“空地互聯”方面晚了六七年,還有多方面因素,包括互聯網技術水平、航空公司改裝飛機的成本等。

      如今,業內人士表示,當旅客需求與投入成本能夠實現一定的平衡時,航空公司就有意愿提供空中上網服務。

      未來的航空旅客,將會有更豐富的出行體驗

      據介紹,目前東航已在74架飛機執飛的全部國際遠程航線及166條國內重點商務航線上提供無線局域網。此外,海南航空的波音787—9機隊中17架客機也已全部實現空中接入互聯網,旅客能夠通過機上網絡進行社交聊天、收發郵件或者瀏覽新聞。

      國外航空公司早已啟動“空地互聯”的服務,有不少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中國航空公司的空中上網服務將來會收費嗎?

      受訪航空公司表示,暫時沒有收費的計劃,國內航空公司在“空地互聯”的運營模式上與國外航空公司不同,國內市場很難實現收費。未來國內航空公司會摸索新的商業模式,比如與電商合作等。

      而對于PED開放對海南航空未來發展的意義,孫劍鋒表示,“開放PED,特別是融合了在線支付等服務之后,旅客選擇海南航空將會有更新鮮、更方便的乘機體驗,這也為更多旅客選擇海南航空提供了強大的吸引力。”

      此次為海航航班提供互聯網連接服務的喜樂航公司表示,隨著PED的開放使用,空中旅客已經能夠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實現觀看影視節目、空中購物、在線娛樂、即時通信等休閑娛樂功能。未來的航空旅客,將會有更為豐富多彩的出行體驗。

      (綜合本報記者趙展慧、沈文敏、李剛及新華社記者賈遠琨、王辰陽報道)

    ?

    ?

    相關鏈接:

    航班上可以用手機了!是“想用就用”嗎?
    夫妻低頭玩手機 2歲男孩掉進開水鍋全身表皮損傷46%
    手機指紋識別很安全?一段透明膠帶就能解鎖、支付!
    摁倒老人搶其手機,航空何時如此霸道?

    ?

    相關鏈接:
    摁倒老人搶其手機,航空何時如此霸道?
    手機指紋識別很安全?一段透明膠帶就能解鎖、支付!
    夫妻低頭玩手機 2歲男孩掉進開水鍋全身表皮損傷46%
    航班上可以用手機了!是“想用就用”嗎?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葉攀] [編輯:胡愷睿]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