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寨港國際級自然保護區連片的紅樹林。石中華 攝
?
原標題:優化生態環境支持 海口構筑“城市森林”
——訪中國林科院資源信息所研究員陸元昌
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是“地球之腎”。
“海南省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生物種類最多、結構最復雜的熱帶天然林,環島地區也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濱海濕地紅樹林,我們更應該倍加珍惜和愛護,科學合理地處理好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通過科學的經營和管理技術來不斷提升海南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月18日,海南省院士工作站(林業)揭牌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進行。德國哥廷根大學林學博士,中國林科院資源信息所研究員、國家局森林經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陸元昌的精彩發言贏得了與會者的嘖嘖稱贊。
留德博士來瓊研究濱海低地植被
“1991年,我第一次來到了海口。”陸元昌談起參與海口生態治理的一些經歷頗有感觸,那時他參加了全島北部、東部平原和沿海防護林建設和山地退化次生林恢復項目的工作。
2000年從德國留學回國后,陸元昌就主持了“中德合作熱帶山地次生林恢復和經營”的項目,主要是通過借鑒和引用德國的森林近自然經營的理論和技術,促進熱帶山地次生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
“2010年,在林業公益性行業重點項目的支持下,我們開始對海南東北部濱海低地退化的木麻黃人工林進行健康經營技術研究,對海口市最早開展沿海防護林混交造林的新海林場和靈山鎮大昌工區進行了調研。在位于文昌市的島東林場的東風和公坡作業區進行了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實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陸元昌說,雖然2014年的“威馬遜”臺風給他們的實驗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但最近兩三年來,通過與海南省林科所開展持續不斷地合作,在濱海低地植被近自然恢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進展。
陸元昌所研究的中國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經營理論和實踐研究曾得到美國《科學》雜志的高度認可。“近自然通地說就是接近自然,與自然合作。”他對記者說。
海口優化生態支持功能應知七招
在城市森林恢復方面,海口如何趨利避害,優化生態支持功能呢?
陸元昌看來,城市森林是與城市建筑和道路等并存和互補的城市景觀空間一體化的生態系統,由喬灌草等植物群落,與之共生的鳥類、小動物和昆蟲等動物要素,各類寄生、共生和腐生性微生物,以及土壤和水分依托基礎等四大子系統構成,所以城市森林對現代城市發展有重要的支持功能,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主體,是人類生存條件和社會經濟環境的主要依托,是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海口地處熱帶,城市森林建設要把握好高熱量、強降雨、豐富的物種和脆弱的土壤等熱帶生態系統的關鍵特征和機制,這是建設的熱帶城市森林的科學基礎。
陸元昌建議,海口城市發展和生態建設要把握七大景觀生態系統級近自然度:一是穩定的自然景觀生態系統,即有自然頂級生態系統動態穩定特征的系統;二是重建自平衡景觀生態系統,即重建的動態穩定系統;三是輔助自平衡景觀生態系統,是需要人工支持來維持穩定性和活力的生態系統;四是人工生物多樣性維持景觀生態系統,是包括了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完整要素但需要人工維持部分要素的生態系統;五是人工植物多樣性景觀生態系統,即系統只有不同的植物成分構成,目前大多數城市綠化處于這個水平;六是人工園林景觀生態系統,以人工維持生存條件為主的景觀生態系統;七是人工景觀格局,完全人工的要素,樹木和綠色也是人工的。
陸元昌稱,海口城市森林建設是重要的基礎設施,人工促進多樣性發展是基礎,要把握好不同近自然度的群落布局,利用關鍵樹種和關鍵個體的作用,在經營措施與自然力量“交互合力”作用下的發生、存在、生長、作用、退出的整體進程和規律的認識及應用,實現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在與自然過程的交互作用中良性發展。
五大經營模式推進高效生態系統
那么,如何實現城市森林經營呢?陸元昌認為,其主要技術包括:
第一,自然進程順勢經營模式。從當前狀態診斷出發,順勢向生態系統的頂級結構或格局導向經營,實現快速的質量和功能提升,把現有林導向豐富高效的生態系統。“順勢”主要是順森林正向演替的發展趨勢。
第二,觸發式恢復經營模式。對關鍵物種缺失的對象區域,通過引入或建立生態進程的觸發物種基地,可啟動生態過程,通常是以食物鏈機制為依托,從底端物種引入開始的設計。
第三,多樣性島嶼經營模式。建立生物多樣性島嶼效應的城市森林建設技術核心是對動物棲息地和植物原生群落的恢復和保護。比如,特別生物棲息地的景觀斑塊、近自然的小溪或河道、引鳥筑巢的高大林分等。
“近自然的濕地也是重要的多樣性島嶼,提供大部分爬行動物的棲息地和生物飲水源,是微生物包括水生的、陸地的、林木腐生的、寄生的、互生的等微生物的發源地。”陸元昌表示,人工建筑的水池、河道等不屬于近自然濕地。
第四,轉換環節促進式經營模式。改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瓶頸因子的經營,比如在大部分綠色草地上,屎殼螂是轉換關鍵物種,引入屎殼螂種群就是對有機廢物轉換環節的促進經營。
第五,物質的生物循環經營模式。基于種群食物鏈的機制,主要引入食源樹木,可以導致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在更高水平上展開。
立足熱帶探索海口生態協調途徑
“近年來,海南和海口的熱帶天然林、沿海防護林、濕地紅樹林等森林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地保護和恢復,森林資源、森林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陸元昌說,今后,將進一步結合海南省熱帶森林資源優勢和特色,合作開展熱帶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熱帶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建設、林業科學數據平臺建設及運行服務等方面的研究。
陸元昌希望,通過對熱帶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動態的長期定位綜合觀測研究及探索,建立熱帶多層次、多種類、高生產力和高生態效益的森林和濕地優化模式,進一步完善天然林保護和監測手段,闡明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各組分及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關系,進一步探討熱帶地區生物資源開發與保護,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途徑,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和生態省的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對濱海低地脆弱的人工林生態系統,以多功能近自然經營的理論為基礎,探討提升濱海低地脆弱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高效性的技術和方法。”陸元昌說:“在海口,我主要在生態系統監測和建設兩個方向上開展工作,以生態環境支持和景觀游憩功能開發為主。”
專家簡介
陸元昌
德國哥廷根大學林學博士,中國林科院資源信息所研究員、國家局森林經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林業系統工程學會主任委員(代理)、全國營造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林學會副理事長、中央統戰部無黨派知名專家和聯絡員,世界銀行(WB)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森林經營注冊專家。主要從事森林經理、森林生長模型和林業信息技術等方面研究。
目前,其主持國家林業局“森林經營關鍵技術和主要森林類型作業法研究與示范”項目和科技部“馬尾松人工林地力維持機制研究”等課題,負責全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科技支撐和技術培訓等工作。在森林經營理論技術領域成果豐富,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梁希科學技術一等獎、董乃均林人一等獎等榮譽,被國際著名期刊《科學》雜志、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的報道。發表科研論文100余篇,出版多部中英文專著。
記者陳昌波
(海口網1月19日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