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很多表演面臨失傳。”19日,山西省長治市長治縣文化局局長李保宏告訴記者,長治縣“非遺小劇場”讓人們直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也讓非遺表演者有了比較固定的收入。
李保宏介紹,很多人感覺非遺離自己很遙遠,只聽過一些非遺項目的名稱,卻沒有機會觀看非遺表演。“非遺小劇場”從2015年開始讓觀眾免費欣賞上黨梆子、潞安大鼓等上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一般的文化演出逐步向非遺項目傳承保護轉變。2018年1月11日,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首個“非遺小劇場”在長治縣正式掛牌。
長治縣位于山西上黨地區,素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之稱。上黨地區非遺項目眾多,有上黨梆子、潞安大鼓、上黨落子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干板秧歌等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郭永蘭和丈夫申志安是潞安大鼓表演者。潞安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富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傳統鼓書暨鼓曲形式,表演形式為多人分持鼓板、三弦、二胡、低胡等分行當圍圈說唱。潞安大鼓的傳承和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存在經費緊張、演員流失嚴重等不少難題。
郭永蘭說,以前她和丈夫的演出地點不固定,收入也不穩定。“現在除了去外地演出,就在‘非遺小劇場’表演,一天表演三個小時能收入一兩百元。”
除了提高非遺表演者的收入,“非遺小劇場”也讓人們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只聞其名”的非遺項目。郭永蘭告訴記者,“很多觀眾在觀看我們的表演之后對潞安大鼓產生興趣,有的觀眾在劇場就會跟著我們學習潞安大鼓的表演。”
李保宏說,“非遺小劇場”每年能接待三萬余名觀眾,“只有提高非遺表演者的收入,讓更多人欣賞、了解到非遺表演,才能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完)
?
相關鏈接:
200多件滿繡作品亮相沈陽 非遺技藝展現傳統藝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