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日子越過越紅火 廣州這個新農村帶群眾脫貧致富
“目前,五聯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硬件和軟件正逐步完善,處處呈現著一派文明、靚麗的新農村景象,村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五聯村村民陳育繁說。
1月19日,中新網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一行,來到位于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中部的五聯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針對探索解決“三農”問題提出的重大部署,是當前鄉村發展的指南。
“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產業興旺”,中新鎮黨委書記陳一敏介紹向記者介紹道。產業興旺,就是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
五聯村在發展產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閑置土地,引進“綠天然水培蔬菜基地”、“亞生園藝花卉場”、“鷹嘴桃種植基地”等現代生態農業。
此行記者團走進五聯村綠天然水培基地的蔬菜大棚,滿眼都是青翠欲滴。新型的水培技術代替了傳統的土地種植,蔬菜可全天候生產,每日都在播種、每日都在收割。
陳一敏說:“發展農業產業讓村民們、尤其是不能遠行的村民,既可以收租金,又能在家門口就業,不出村就賺鼓了腰包,還能照顧好家庭。
亞生園藝的陳降祥表示,“亞生園藝向當地農民租用耕地后,田園變成了花園。農村的富余勞動力在自己的家門口就實現了轉移就業,農民每月既拿租金,又領工資,就可以照顧家庭。今后我們的農業會更綠、農村會更美、農民會更富。”
據悉,五聯村在2016年已達到全村脫貧。村民在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于2016年種植近2000畝的鷹嘴桃,2017年已初見規模。此外,還種有青棗、香蕉、荔枝、龍眼等作物,村民人均年收入10068元,201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5萬元。
在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陳一敏表示,“不會破壞鄉村文明和農民生活的根基,不會僅僅為了好看和政績而大拆大建。政府和村民充分商量,尊重村民的意見,為村民的和諧生活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
五聯村設有民主議事廳,充分發揮村民代表民主議事積極性,幫助解決群眾的急切需求。
說到民主議事制度,陳一敏說:“如果村民的意見不統一,就進行表決,因反對和棄權的人超過半數而沒有通過議案時,我們再繼續征求意見,不同意的就不做。這對化解農村矛盾產生了很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的矛盾。”
走在五聯村里可以看到,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文明墻繪;好家風好家訓的門牌;干凈整潔的街道……五聯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讓文明家庭思想在廣大農民群眾中扎根。
“村里有了民主議事廳、黨員活動室、公共服務站,村委辦工場都實現了自動化辦公,辦事效率提高了,群眾也滿意了”。大學生村官陳思男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補齊短板,拉長短腿。要把五聯村打造成新農村示范村,一是要因地制宜,呵護生態環境,從源頭減少污染;二是要發展生產,緊緊依靠農業科技,提高農產品品質,讓土地資源實現最大價值。
“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我要把在農村的根扎得更深、更實,把黨的好政策落實到每個農民心坎上”,陳思男表示。
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房、開上了小汽車,還可以在家門口的衛生站解決簡單的治病問題,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完)
?
?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85后女村支書的富民夢 彰顯萬千青年新時代的理想與擔當
【網絡媒體走轉改】記載鄉情、不忘鄉愁 “僑批檔案”記錄僑胞百年愛國情
【網絡媒體走轉改】百年僑情傳承 汕頭以僑為“橋”打造海上絲路重要門戶
【網絡媒體走轉改】脫貧致富路上的“巾幗”力量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