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格·巴特爾與他制作的蒙古馬鞍 新巴爾虎左旗旅游局供圖
“草原民族對馬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也是來自血緣的。蒙古馬鞍使得蒙古民族躍上馬背,造就了所向無敵的生產力和戰斗力,取得了震撼世界的輝煌戰功。”制作馬鞍的老手藝人格·巴特爾邊制作馬鞍邊介紹道。
進入深冬時節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大草原氣溫已低至零下40℃有余,當地牧民大多進入“牧閑”時間,在蒙古包里圍著火爐喝著奶茶“貓冬”。而格·巴特爾每天在他的工作室里研究近千年亙古不變的蒙古馬鞍文化。
圖為格·巴特爾正在制作蒙古馬鞍 新巴爾虎左旗旅游局供圖
“我就喜歡住在這個平房里,每天早上四五點鐘起來開始做馬鞍子,可高興了!”格·巴特爾說:“我就怕這份手藝丟了,馬鞍可是流傳于蒙古馬背上的‘吉祥圣物’啊!”
蒙古族被譽為“馬背民族”,歷經歲月的洗禮,馬鞍成為草原的圣物和草原英雄榮譽的象征,自然也孕育了博大的蒙古馬鞍文化。2008年,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包括馬鞍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格·巴特爾1946年出生于呼倫貝爾巴爾虎草原,從小便精通很多與馬有關的知識,11歲他第一次跨上馬背,17歲開始學習蒙古馬鞍制作技藝,23歲學成。目前,格·巴特爾是呼倫貝爾市第五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手工馬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格·巴特爾介紹,馬鞍的傳統制作工序大致分為刨、粘、銼、打膩子、上漆、上蒙皮、上鞍花和泡釘、穿皮梢繩、上鞍韂及相關的壓條等。在各方面條件充分的情況下,不算最漫長和復雜的熟皮工藝,做好一副全套的馬鞍需要10天時間。工藝方法從木匠、銅銀匠到皮匠、雕刻匠無所不包。
而這樣周而復始的復雜程序并沒有讓年過古稀的格·巴特爾懈怠,反而令他有些擔憂。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草原上騎馬的人越來越少,馬鞍也漸漸無人問津,格·巴特爾一度害怕制作馬鞍這項古老的技藝會被淡忘、被淘汰。他總說:“做馬鞍的手藝不能丟,要傳承下去。”
圖為格·巴特爾制作的蒙古馬鞍成品 新巴爾虎左旗旅游局供圖
近些年,隨著草原旅游的持續升溫,旅游景區景點、牧戶游對馬鞍的需求量猛增,同時對裝飾性馬鞍手工藝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找格·巴特爾做馬鞍的人越來越多。
目前,格·巴特爾成立了自己的馬鞍具制作工作室,收徒20余人。他制作的馬鞍類型多樣,實用性與裝飾性兼具。據他本人估算,2017年僅實用型馬鞍就做了500余座,裝飾性馬鞍遠銷蒙古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等國。
內蒙古旅游發展委員會官方表示,馬鞍是蒙古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將繼續通過“旅游+文化”的方式,將精美的馬鞍具制作技藝傳承下去。(完)
?
?
相關鏈接:
湖北:讓傳統文化浸潤童心 讓文化自信薪火相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