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優化產業結構 推廣清潔能源 治理大氣面源污染
“三大組合拳”打出海口好空氣“五連冠”
盼環保求生態,綠色已經是海口全社會共識。來到海口的游子,無不贊嘆這里優良的空氣質量,藍天白云下大口呼吸,談論著美好的未來……自2013年,全國74個城市實施了新的空氣質量標準以來,海口空氣質量一直是第一。如此華麗的“成績單”背后究竟有何妙招,凝聚了多少智慧和汗水?記者走訪市生態環保局,與您一起揭開謎底。
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優化
“面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首先要嚴格進入。近年來,我市嚴格執行《海口市促進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把環保標準作為產業和項目落地的前置條件,禁止高能耗、低產出、重污染的生產工藝項目入駐,從源頭上遏制污染。”市生態環保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東介紹。
2013年以來,我市共審批了1414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辦理了826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核發了1422張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否決73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不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屬于“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行業的項目。未審批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耗能、低產出、高污染的項目。
同時,我市積極配合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空間格局。堅持“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西部轉移”的工業布局原則,合理調整優化工業布局,大力發展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飛地工業”、“海口藥谷”和海馬汽車工業園等工業園區經濟,獅子嶺工業園區、美安科技新城(一期)、云龍產業園等新建大型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為主城區內老舊工業園區改造搬遷提供支撐。
推廣清潔能源生產使用
一直以來,海口大力優化能源結構,實施清潔能源政策,推行“油改氣”和“煤改氣”,積極發展和利用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等清潔能源,大力推行太陽能風光互補綠色照明。劉東告訴記者:“2016年海口市單位GDP能耗為每萬元0.3723噸標準煤,同比下降3.32%;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每萬元0.1829噸標準煤,同比下降3.53%。”
多年來,我市推廣“步行社區”、“自行車城市”等低碳生活的出行方式、加快推進綠色步道、非機動車道網絡建設。構建綠色慢行交通系統,建成了長達85公里的綠色休閑慢行系統,打造低碳環保的出行環境。目前,我市步行道和自行車道配置率達88.6%,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基本達到平整、連續、順暢的要求,相關設施建設使用功能基本完整。截至2017年10月,全市公交車總量為2218 輛,其中新能源公交車共計1853輛;投放2956輛巡游出租汽車,其中雙燃料車型2730輛(燃油、燃氣),純電動車型226輛,已達到新能源、清潔能源化100%。
全方位開展大氣面源污染治理
為控制城市揚塵污染,我市嚴格控制施工工地揚塵污染。先后出臺了《海口市建設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規定》《海口市建設工程施工現場揚塵污染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市政道路施工揚塵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關規章制度,制定《海口市建筑工地施工揚塵專項治理工作方案》等方案,明確建設工地揚塵防治考核硬性標準。
當前,我市正在積極開展高污染燃料區域調整和重新劃定工作,計劃將我市禁燃區范圍從原先的建成區擴大到城市主城區,并將市主城區范圍外永興等11個鄉鎮鎮域、4個省級產業園區納入禁燃區管理;并于2016年4月出臺《海口市人民政府關于劃定秸稈禁燒區域的通告》,對秸稈禁燒區進行重新劃定,并落實禁燒責任包干制,區政府與各鎮(街道辦)、村委會(居委會)簽訂管理片區包干責任書,建立“鎮督導、村為主、組管片、戶聯防”和“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包片”的禁燒機制。
記者 羅津
(海口網1月21日訊)
?
相關鏈接:
海口“好空氣”再列全國第一 今年已連續十一次上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