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就業的農民工等待領取工資。 劉鵬 攝
歲末年初之際,2018年春運已進入搶票高峰期。往年的這個時候,王玉芩早就催促丈夫買好回鄉過年的火車票了。說話間,王玉芩瞟了一眼正在廚房忙碌的丈夫,笑著說:“他啊,什么時事都要我敦促哩!”
“就連回來開餐館這事,也是我勸說了好幾回他才同意的。”王玉芩口中“抱怨”,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王玉芩家住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下納灰村,萬余座山峰從地面拔地而起,把村莊緊緊“包裹”起來,限制了村莊的發展。翻越大山,走進大山外的城市里務工,曾是世代下納灰人的唯一生計,王玉芩和丈夫便是這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
然而,隨著家鄉貴州旅游的發展,山峰成為外人眼里的天下奇觀。2013年,王玉芩和丈夫回村辦起了農家樂,如今是“老板娘”身份的王玉芩,似乎已淡忘了每年春運搶票的“熱鬧”場景,因為,村里的外出務工大軍基本上“解散”了,均在村中吃起了大山“旅游飯”。
返鄉創業者在忙碌著。 劉鵬 攝
作為勞務傳統輸出的大省,貴州隨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加之針對返鄉人員的一系列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貴州省每年有數十萬農民工選擇回鄉發展、本土創業、就地就業,并且人數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勞務大軍的“回流”趨勢愈發明顯。
根據2018年1月20日貴州省公布的2017年主要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貴州省農民工總量為1124.5萬人,同比增加26.9萬人,增長2.5%。其中,2017年貴州省農民工在省內就業人數達到664.7萬人,同比增加21.4萬人,增長3.3%。2017年,貴州省已有75.43萬人返鄉創業就業。
“回流”的勞務大軍也紛紛透露出了這樣的心路歷程:因鄉愁而選擇歸來,因機遇而愿意留下。
“在外漂泊這么久,總覺得自己是個‘邊緣人’。”在外闖蕩了20余年的貴州惠水縣長巖村村民楊畢江坐在自家的木制品廠內感慨道:“回來了,就再也不走了。”2015年,楊畢江在村里辦起了木制品廠,成為村中第一個返鄉創業的80后農民工。他說,村中的鄉村路網有了極大改善,村里也發展了茶產業,正在建設茶旅一體的鄉村體驗觀光業。正是看中這一機遇,楊畢江制作的具有復古風又環保的碳化木餐桌餐椅很是受餐館的青睞。
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副總隊長唐曉川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也分析道,勞務大軍的“回流”現象得益于貴州脫貧攻堅步伐加快,產業園區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村村通”、“組組通”、“串戶路”等基建投資加速為省內就近就地從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帶動了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使就地就近從業需求不斷增加,帶動本地農民工總量快速增長。
唐曉川還表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呈現從業結構不斷優化、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等特點。
在大生態、大旅游、大數據三塊長板的共同發力下,貴州省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數據手段及“互聯網+”作為重要要素支撐,推動全省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數據顯示,2017年貴州省從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農民工分別占0.3%、51.2%和48.5%,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比增加1.9個百分點。
同時,貴州省還制定了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創業補貼等方面的措施,并積極推進以教育為重點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17年,接受就業培訓的農民工比例比上年增長2.1個百分點。2017年貴州省農民工月平均工資為同比增長8.36%。收入水平不斷提升。
專家表示,伴隨著中國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加之一系列回引農民工創業的優惠政策,長期在外打拼,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有著諸多經驗的農民工“回流”趨勢愈發明顯,將為農村地區的新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完)
?
?
相關鏈接:
瓊中搭建畜牧產業鏈共享云平臺 助推企業發展帶動村民脫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