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在官方網站上開設了“我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獻策”專欄,哪些消費場所和商品應該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制品,哪些替代品具備推廣應用的條件,應該如何規范塑料制品的使用,發改委邀請公眾提出意見和建議。近年來隨著電商、快遞等新業態的發展,我國塑料餐盒、塑料包裝等的消耗量迅速上升,有專家認為,塑料垃圾過多過濫所帶來的問題,已經影響到了人類未來的生存發展。
塑料包裝的大規模普及迎合了現代社會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遺棄的生活習慣,但也給環境和資源造成了極大的負擔。據相關行業協會統計,2016年,全國僅快遞業塑料袋的使用量就高達147億個。以北京市為例,2016年全年產生的生活垃圾中,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包裝物的重量達到了大約43.6萬噸,平均每天要產生1200噸的塑料垃圾。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每一個塑料袋背后它都有相應的資源、能源的消耗,包括污染物的一些排放,一旦這些塑料類的垃圾產生以后,不管你是什么樣的處理,利用的方式對環境都是會有負面影響的。
專家介紹,目前我國正規的廢舊塑料回收加工企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普遍存在工藝陳舊、技術落后的問題,塑料制品回收主要依靠拾荒大軍。實際回收利用率在40%左右,剩下的巨量塑料垃圾還是要靠填埋和焚燒的方式進行處理。
中國再生塑料行業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陸曉中:這個問題不解決,其實首先影響我們的土壤和地下水資源,如果水資源不安全,那人類實際上是沒辦法繼續生存下去的。
塑料制品帶來的“白色污染”,并非中國獨有。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共生產4.4億噸塑料,產量是1998年的兩倍多,按這個速度,到2050年,地球上將有130億噸塑料垃圾。為了應對這場塑料危機,歐洲部分國家通過政府采取強制性政策,對可再生資源的回收處理進行補貼;而日本則通過培養國民素質,從源頭上做好垃圾分類。專家認為,我國也應盡快對廢棄塑料等再生資源的回收建立補貼機制,并采取誰生產誰回收的原則來提高回收利用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