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里的鳳陽縣小崗村,道路寬敞、街道干凈、一排排白墻黑瓦的兩層小樓外,三三兩兩的老人聊著天,笑容在陽光下綻放。
雨天里的黃山市譚家橋鎮西潭中心村,村后青山云霧繚繞,村前河流清可見底,三五村民臨水浣衣,古色古香的徽派民居坐落其間,宛在畫中。遠方的客人來了,淳樸善良的西潭村民,端出自家做的毛豆腐,笑著招呼著“多著呢,都嘗嘗!”
傍晚的金寨縣白塔鎮劉沖村,夕陽灑在荒山上建起來的4300畝的光伏農業生態園中的光伏電站發電板上,折射出一片片光亮,片片都是百姓脫貧致富的新希望;山下,村民搬離了雨天走路一身泥的舊居,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敞亮的新房。
夜晚的蕪湖市六郎鎮北陶村官巷,四面環水的村莊里,家家戶戶通了天然氣,跳躍著火苗燒出陣陣飯菜香,村莊周圍的水面上,“春”字、“蓮”形等各色的花燈,拉近了春節的腳步。
如果要用兩個字將這些日益美好、富饒的村莊聯系起來,這兩個字是“安徽”。
2013年在山東,習近平總書記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今日的安徽,用在北京工作的安徽人黃先生的話說,“每一次回家鄉都能看到新發展、新變化。”
安徽的變化在哪里?基層人民過得怎么樣?老鄉最有發言權。
嚴金昌:從吃不飽飯到當起農家樂老板
春節將近,農村的年味兒更濃了。1月15日,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門前廣場上,一段鳳陽花鼓表演里,唱的是改革開放后日子越來越好了,袋子里的錢鼓起來了。
小崗村人說,以前窮,鳳陽花鼓最初是鳳陽人出門賣藝乞討時唱的,唱詞凄慘;如今富了,鳳陽花鼓成了鳳陽人民歌頌新生活的一種民間藝術。
小崗村村民嚴金昌在講自己和小崗村的變化。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說起這些年的變化,75歲的村民嚴金昌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40年前窮得吃不飽飯,家家戶戶住的都是茅草房。”嚴金昌把他的故事拉回到了改革前。
那時太窮、太餓,餓到一家子老小忍不了。1978年的一個冬夜,和嚴金昌一樣忍不了的18名村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
他當時沒想到,小崗村的農業“大包干”竟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但是,在勤勤懇懇的苦干下,嚴金昌家當年就獲得了糧食大豐收。
此后靠著越來越好的農村政策和勤勞付出,小崗村越來越好,還發展起了紅色旅游。每年都有很多人到小崗村來參觀、學習,村里人氣旺了起來。趁此好機會,嚴金昌和幾個孩子家都辦起了農家樂、超市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