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洗盡鉛華,素面方顯優雅
——看萬綠園海綿化生態修復(一)
萬綠園內白鷺翩翩。記者 石中華 攝
1月23日上午,海口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媒體代表走入萬綠園,參觀考察萬綠園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第一階段的改造成果。
高大挺拔的椰子樹,長勢郁郁蔥蔥的大葉油草,新栽的紅樹生長良好迎風招展,市民游客悠閑賞景……改造后的萬綠園,以其通透、大氣的景觀效果,得到了廣大代表團們的肯定。
萬綠園生態修復第一階段從2016年10月份開始準備前期工作,2017年6月份正式進行。截至目前,內湖治理、中心大草坪、親水平臺、生態駁岸和生態木樁已完成,還有小部分工作預計春節前將全面完工。
市民暢游萬綠園。 特約記者 黃一笑 攝
空間大改變:改造閑置土地 增加游覽區域
“以前這里都是雜草,路不通,基礎設施也不完善,特別是晚上黑乎乎的沒人敢來。現在經過改造后,不僅變得漂亮和大氣了許多,而且路燈、長凳都裝好了,安全又舒適,為我們市民又增添了一個休閑娛樂的空間。”市民周宗貴點贊的這個地方,就是位于萬綠園西南角的苗圃種植區。
以前,這里因為功能配套及道路交通體系不完善,環境臟亂差,很少有人來。在此次環境和景觀的全面改造過程中,將園區閑置空間充分利用起來,根據不同人群活動特點增設特色場地,如兒童活動樂園、健身活動區、休閑廣場和慢行系統等,全面回歸公園的公共屬性,更好地服務廣大市民,真正做到還公園于民。
目前,園區西南角還保留有約10畝地的開放式種植苗圃,主要用于園區綠植擺花的培育,供市民游客參觀欣賞。據統計,通過此次改造工程,共計增加游覽面積約321畝,占總面積比例約30%。
志愿者參與海綿化改造。(資料圖)
內湖大改變:截住污染渠道 堤岸由“硬”變“軟”
“河邊有樹有花有草還有鳥,每天都喜歡到這個河邊棧道走走。”市民張先生說,自從萬綠園內湖生態修復后,這里一派生機勃勃,不僅水不臭了,景色也非常好,成了大家最喜歡來的地方。
“我們針對內湖治理,采用的是‘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技術路線。”中規院資源能源所工程師賴文蔚介紹,在內湖進行治理之前,對萬綠園沿線的排污口進行了全面調查,共計發現19個排放口,其中最大的一個污染是來自明珠路片區的雨污排放口,每當下雨的時候污水就會進入內湖,污染湖體。通過治理公司進行截污納管以后,把流入河體的污水截入了污水市政管網,將外來污水徹底“拒之門外”,從根本上提升和改善了內湖水質。同時,將原有毛石砌筑硬質駁岸進行軟化處理,內湖駁岸向后拓寬,增設了濱水游步道空間,加強人與水的互動。
改造后的萬綠園風光旖旎。 記者 石中華 攝
“原來的內湖是硬質堤岸,游客走在上面離水比較高,也比較遠,沒有親近性。”北京東方園林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景國平告訴記者,經過生態修復后,把原來的硬質堤岸“化硬為軟”,改成了草坡入水,還在安全水位線里種上了紅樹,增加了部分親水棧道,游客走在棧道上或者在河邊都非常親水,達到了人與水自然共生。“我們在河邊選種了桐花等十種紅樹品種,數量達到四萬株,現在水質開始好轉,魚類也增加了,吸引不少白鷺回來。”
經過改造后的內湖,不僅視野開闊,還設置有觀景廣場、親水平臺和內湖棧道,真正實現了“透綠見藍、透光見水”的效果。一到晚上,站在觀景廣場,馬路對面高樓大廈上的燈光絢麗多彩,與景區內宜人景色交相呼應,為市民增加了夜景燈光觀賞點。
河中水質清澈,岸邊紅樹長勢良好,若是清早和傍晚,不時會有白鷺飛過……這個昔日游客路過掩鼻疾走的內湖,如今已經蝶變,朝著“水清岸綠白鷺飛”的美好愿景前進。
萬綠園內飛翔的灰喜鵲。 記者 石中華 攝
道路大改變:融入海綿理念 補充地下水源
“原來萬綠園的草坪部分地形坑洼容易積水,有時候兩三天才能干,在這次功能修補過程中,我們做了一些微地形,并在局部低洼的地方做了排水,讓初期雨水干凈安全地流入河中。”在“雨水花園”區,景國平指著草坪中一個不大的低洼草地介紹道,可別小看這個小小洼地,一到下雨天它的作用非常大,能夠把匯集過來的雨水在公園里進行滯蓄和凈化,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除了雨污混合水外,萬綠園沿線的一個重要的污染源是初期雨水的污染。園區內初期雨水,由于沒有經過自然過濾流入內河,導致河體水質差。在此次改造過程中,治理公司利用園區大面積的綠地空間構建“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城市體系,構建起一個軟質的、生態的修復空間。在海綿城市建設應用方面,側重解決排澇問題,利用核心大草坪區域和現狀低洼地形成“雨水花園”收集雨水、續存滲透。所收集的雨水通過雨水花園排水口排入湖體或海里,也可以將凈化后的雨水收集起來用于場地噴灌,對雨洪進行資源化利用。
在萬綠園,海綿城市理念處處可見,連園區中的道路也是如此。
據介紹,園區之前部分道路鋪設陳舊,多部分采用混凝土道路和瀝青道路,雨季滲透能力差,留不住水。“這次按照環保理念對園區道路進行提升改造,采用的是透水混凝土,透水層有8公分,雨水滲透后能達到一定的凈化作用。”景國平表示,在改造過程中,以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對園區內的現有瀝青道路和水泥道路進行透水化改造,增強硬質區域的透水能力,有效補充城市地下水資源,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記者龍易強 實習生王盛隆
(海口網1月24日訊)
?
?
相關鏈接:
生態修復+功能修補 海口萬綠園美顏值提品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