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貫中華大地,日夜奔騰不息的長江,既是大地的生態綠肺,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動脈。然而,近年來呈現組織化特征的垃圾跨省轉移非法“產業鏈”卻打起了長江的主意。東部沿海城市的工業廢渣和生活垃圾層層轉包,跨省轉移至安徽、湖北等地長江沿岸地區,有的甚至直接傾倒至長江,嚴重破壞長江生態環境,此現象亟待整治。
近年來,長江因污染“受傷”的案例接二連三:安徽銅陵長江江灘顯現大面積從浙江轉移來的工業危險廢物,隨后蕪湖、馬鞍山等地查獲來源于江浙滬等地的各類垃圾超1萬噸;福建一家化工廠的1.5萬余噸有毒渣土被運輸到湖北,在長江邊就地掩埋;浙江海寧、海鹽等地約3萬噸生活垃圾被直接拋入長江太倉和南通段……
面對組織化、規模化、跨界化的垃圾跨省傾倒非法“產業鏈”,一些省市并沒有從根源上剖析,拿出系統解決方案,沒有對垃圾跨省傾倒形成監管閉環,有的只是就案件處置個別責任人,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處理方式并未能連根拔掉危害長江及沿岸地區的“毒瘤”。
打開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正門成為當務之急。垃圾移出地大多工業發達,有大量工業和生活垃圾需要處理,但往往缺乏無害化處理能力。企業要正常生產,為了逃避監管,一些人便動起“歪腦筋”,尋找中介或非正規環保服務公司把垃圾“送出去”,催生跨省傾倒現象。因此,打開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正門成為解決垃圾跨省傾倒問題的關鍵所在。
中介亂象也該治治了。一個案件牽出一家兩家非法傾倒的中介公司或中間人,而這些黑色“產業鏈”上的中介數量之多可能超出人們的想象,因為一次違法傾倒行為就要涉及聯系生產企業的中介、聯系船運的中介、尋找“有資質的處理公司”的中介。
垃圾跨省傾倒事件暴露出一些不法分子追逐暴利的心理,也折射出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管“漏洞”。不敢面對問題,不去解決問題,或是在監管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該躲就躲”,如此“鴕鳥”政策后患無窮。
無論是垃圾移出地還是接收地,均是長江生態環境的一分子,大家一衣帶水、唇齒相依。只有攜手推進長江大保護,生態環境才能逐漸變好。試想,如果長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同處一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鏈的省市,又怎能獨善其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疏堵結合、標本兼治!長江沿線省市應加強聯合執法力度,以垃圾跨省傾倒“產業鏈”為突破口,重擊垃圾跨省傾倒長江現象,全面摸排、懲治違法行為,同時合理增加垃圾處理項目,從源頭破解垃圾處理難題,瓦解黑色“產業鏈”,還長江一江清水。
?
相關鏈接:
中國禁令讓歐美多國垃圾無處安放 日媒憂陷入短期混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