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綠園,我們的豪華“會客廳”
——看萬綠園海綿化生態修復(三)
郁郁蔥蔥的綠植生機盎然。記者石中華 攝
覆蓋著72公頃土地,她鑲嵌在黃金地段的椰城濱海之畔。藍天白云,綠草如茵,浪聲滔滔,椰風陣陣,隨處可見的本地元素總能在不經意間直達你內心最柔軟的深處。
海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17年6月啟動萬綠園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目前,第一階段的計生文化園綠化工程、兒童樂園、中心大草坪及親水平臺等已接近尾聲,計劃春節前全面完工。
改造后的萬綠園風光旖旎。記者石中華 攝
呼聲 “城市客廳”亟待回歸
老海口們仍記得,1996年1月的一天,萬綠園彩旗飄揚,游人如織,正式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全體市民。從此,這座大型綜合性、園林式的熱帶海濱生態公園,向世人展示她獨特的魅力。漸漸地,她成為許多海口人周末休閑的好去處,也成為登島游客必去的景點,被譽為海口的“城市客廳”。
2000年,由海口市人大提交的《海口市萬綠園保護管理規定》獲得省人大批準,把萬綠園的管理納入法制化的軌道。由一個地方政府立法保護一塊綠地,這在全國并不多見。
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園區內河水質惡化、中心園區本地動植物減少、公園內部道路設置不合理、休憩設施不足、硬質擋墻阻礙使用功能等生態與功能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公園的品質和形象,關于改造的呼聲漸起。
為此,萬綠園啟動生態修復、功能修補,從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綜合性服務設施,深入推進城市中心公園“五化”建設。通過此次改造工程,共計增加游覽面積21.4公頃(合約321畝),占總面積比例約30%。
愜意的親水棧道。記者石中華 攝
探訪 景美花香環境好
1月25日早晨,明媚的陽光灑在椰城大地,萬綠園內,隨處可見鍛煉健身的人。他們或在健身器械前扭腰伸腿,或在悠揚的舞曲聲中翩翩起舞,或在平坦的道路上慢跑散步。
經過整治后的內湖清澈了許多,眼前視野開闊,原先水邊石砌的堤岸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種滿大葉油草的斜坡,在斜坡與內湖交界處,一排排紅樹生機盎然,真正實現“透綠見藍、透光見水”。
“我們每天早上都會來萬綠園鍛煉。”市民孫慶海和老伴沿著內湖散步,如今湖水不臭了,景色更美、環境更好,他和老伴來萬綠園的頻率更高了。
據悉,過去每當下雨的時候,來自國貿片區的污水會直接進入園區內湖水體中,園區內初期雨水沒有經過自然過濾直排,造成水體污染嚴重,水質急劇下降。此次治理將園區現有公共衛生間等主要排污點覆蓋污水管網,規劃新建的衛生間排污系統全部接入市政管網,通過截污納管將外來污水徹底“拒之門外”,從根本上提升改善內湖水質。
“以前內湖沿岸硬化面積過多,水體環境質量較差,本地植被不足,本地魚類鳥類也越來越少。”市園林局風景園林工程師王德廣介紹,此次改造將原有毛石砌筑硬質駁岸進行軟化處理,內湖駁岸向后拓寬,增設了濱水游步道空間,用內河河底淤泥堆積成淺灘島嶼,在濱水區域種植紅樹及伴生植物等,選種十種紅樹,數量達到四萬株。由于水質好轉,魚類增加了不少,更是吸引了白鷺回歸。
主題鮮明的情侶廣場。記者石中華 攝
創新 公園會“呼吸”能“喝水”
新鋪的海綿化道路干凈寬敞,情侶騎著雙人自行車穿行,老人相伴漫步,孩童嬉戲逐鬧。
曾經的萬綠園內,部分道路因年代久遠,鋪設陳舊,多采用混凝土道路和瀝青道路,滲透雨水的能力差。此外,園區內初期雨水沒有經過自然過濾直流入湖入河,導致內湖河水質差。
海口以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對園區內的現有瀝青道路和水泥道路進行透水化改造,增強硬質區域的透水能力,有效補充城市地下水資源。同時,利用大面積的綠地空間構建“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城市體系,通過核心大草坪區域和現狀低洼地形成雨水花園收集雨水、續存滲透。所收集的雨水通過雨水花園排水口排入湖體或海里,也可以將凈化后的雨水收集起來用于公園花草樹木的噴灌,對雨洪進行資源化利用。
歡樂 增添休閑場地還園于民
此次改造中,萬綠園將閑置空間充分利用,根據不同人群活動特點增設特色場地,如兒童活動樂園、健身活動區、休閑廣場和慢行系統等,全面回歸公園的公共屬性,真正做到還公園于民。目前西南角保留有約10畝地的開放式種植苗圃,主要用于園區綠植擺花的培育,對市民開放。
在內湖一側,記者看到親水平臺已經建成,由陸地直通水面,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此游玩,近距離接觸湖水。行至萬綠園西門附近的兒童活動樂園,色彩鮮艷的“小土丘”、創意沙池以及休憩弧狀長椅,為冬天增添了繽紛色彩。
“對于我們有小孩的家庭來說,公園是最常去的地方,如果公園內有兒童游樂設施的話那再好不過了。”市民李興旗說,此次萬綠園改造增添了兒童活動樂園、親水平臺等多種供孩童游樂的場所,豐富了家庭活動。
游園市民樂在其中。記者石中華 攝
夜景 燈光秀越夜越美麗
夜幕降臨,萬綠園別有一番韻味。為深入推進“五化”建設,讓“五化”成果更好與百姓共享,此次夜景重點打造核心區燈光、通海廊道熒光路、觀海廊架燈光秀、落葉燈光谷、內湖駁岸燈光、西入口序列棕櫚燈光路、大樹夜景照明及基礎園路照明。主入口增加景觀特色燈架,提升入口形象,以特色中軸景觀加強主入口與水景觀的聯系性。
萬綠園原有夜間景觀不足,園區夜間利用率不高。在對濱海大道實施五化改造后,站在萬綠園的觀景廣場,馬路對面高樓大廈上的燈光絢麗多彩,與景區內宜人景色交相呼應,為市民增加了夜景燈光觀賞點。
市園林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萬綠園改造通過一系列的生態本底修復及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及功能修補完善,實現“雙修”,在良好的生態基礎上,集中凸顯萬綠園景觀特色——椰林、綠地、花園、海岸。
鄉愁 融入本地特色元素
“綠”,是許多人對于萬綠園的印象。此次改造還通過做強椰林草坪,凸顯萬綠園景觀特色,局部保留現狀大樹,中心活動大草坪,保留大樹成為聚焦點景,外圍增加色彩和花卉地被等豐富植物層次,林下形成休息、游戲、交流、茶飲的復合型多功能空間。
在大草坪上,許多家庭鋪了餐布在此暢談交流,品嘗美食。
據介紹,之前萬綠園采用本土特色植物的選種區域及種類較少,比較單一。在改造的時候,鑒于園區內成熟的喬木及地被是當地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場所中最好的記憶,因此在進行公園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改造時盡可能地保留現狀植被。同時,維持突出公園內疏林草地,景觀視野開闊的主體風格,梳理現狀植物類型、提煉現狀植物景觀特色,選用椰子樹、三角梅、大葉油草等本地植物打造特色景觀,突顯海南植物風貌和海口椰城的特色亮點。
“采用本地植被不僅增加優化了生物多樣性環境,保持了熱帶濱海城市的風貌,還能夠降低建設維護成本。”據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地樹、本地花、本地草的種植,在建設成本上能降低25%左右,養護成本上能降低30%左右。
此次園區改造還融合了火山元素,結合火山巖風貌民居改造設計功能建筑,將建設瓊北民居7座;改造現有火山巖陶吧,結合公園使用功能,形成火山巖文化展示院落區,給游客提供更好的游憩氛圍。
“我們將本地鄉村特色的火山巖民居搬到城市中,讓人們在繁忙工作之余,在毗鄰高樓林立的萬綠園也能感受到熟悉的鄉愁記憶。”王德廣說。
記者鄺曉霞
(海口網1月26日訊)
?
相關鏈接:
踏石留有腳印 抓鐵自有痕跡——看海口萬綠園生態修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