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7%受訪者自稱有選擇困難癥
克服選擇困難,50.5%受訪者建議加深自我了解
實習生 崔艷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杜園春
生活中,無論是大事小事,常常糾結再三,無法做出決定,這種現象被稱為“選擇困難癥”。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7名受訪者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84.7%的受訪者自稱有選擇困難癥。要克服選擇困難,50.5%受訪者認為應加深自我了解。
受訪者中,00后占1.7%,90后占28.1%,80后占50.8%,70后占14.4%,60后占4.3%。
北京理工大學大一學生劉開陽,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曾遭遇選擇困難。“在填報志愿的十幾天里,我和家人共聽了五場線下講座,還查閱了各種資料,結果了解得越多,反而越糾結”。劉開陽還告訴記者,他買輔導書時,每買下一本,都會覺得另一本更好,結果幾乎把所有相關輔導書都買了。
白睿祺(化名)是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專業學生,目前正在某投資機構實習。他坦言很怕在瑣碎小事上做決定。“和朋友出去吃飯點菜,我總說隨便”。
調查中,84.7%的受訪者自稱有選擇困難癥,15.9%的受訪者坦言自己的選擇困難癥很嚴重,11.1%的受訪者完全沒有。在選擇困難時,“隨便吧”(62.8%)、“都挺好的”(38.1%)和“不知道”(34.2%)等話語最常見。
程杜去年7月份入職某互聯網公司,此前他拿到了3家公司的入職通知。“當時還有一家手機制造公司和一家創業公司邀請我去。我糾結了2個多月才做出決定”。
調查顯示,受訪者最容易出現選擇困難的情況是購物時選商品(54.0%),其次是吃飯時選餐廳和菜品(53.4%)。其他還包括規劃出游行程(42.5%)、取舍多個工作機會(30.9%)等。做出選擇后,17.4%的受訪者經常會后悔,66.3%的受訪者稱偶爾會,10.1%的受訪者從不會。
“在很多無關緊要的事上消磨了時間,遇到重要問題,不能果斷地做出決定。”白睿祺坦言,選擇困難癥讓自己的工作效率變低。“實習時,我要判斷出有投資價值的創業項目,可我總覺得幾個同類產品都差不多”。
調查中,44.7%的受訪者感覺選擇困難癥浪費時間和精力,43.7%的受訪者坦言選擇困難癥讓自己心情煩躁,41.2%的受訪者指出選擇困難癥讓人對自己的生活缺少掌控。
程杜將選擇困難癥歸結于“總想要更好”。“面對三個工作offer,我總想挑選出‘最好’的那個。但實際上每份工作都有優勢和劣勢”。
劉開陽則認為,選擇困難癥多半是因為“懶”。“尤其在一些小事上,總是嫌麻煩,單純地不想做決定”。
調查顯示,造成選擇困難癥的最普遍原因是容易受到他人意見影響(55.1%)。其他還包括缺少主見(45.0%),覺得總會有更好的選擇(39.4%),追求完美、極度苛刻(38.6%),害怕承擔失敗風險而不敢做決定(34.8%)等。
調查顯示,遇到選擇困難時,60.3%的受訪者會詢問周圍人的看法,40.8%的受訪者會效仿或追隨他人的選擇,35.3%的受訪者會咨詢家人和師長,34.9%的受訪者會求助網絡。
“我現在會盡可能地把一些考量指標量化。”白睿祺說,“比如衡量一家創業公司的前景,就綜合分析其市場規模、創始人背景和用戶體量等因素。”他認為,選擇困難癥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們對自己不夠了解。“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取舍時自然就會糾結”。
克服選擇困難癥,50.5%的受訪者建議加深自我了解,48.1%的受訪者建議合理設定預期與目標,45.2%的受訪者建議提前制定計劃,盡量避免“臨時選擇”,38.7%的受訪者建議不過于追求完美,30.8%的受訪者建議相信直覺和第一印象。
?
?
相關鏈接:
選擇困難癥怎么破?決斷力要從小培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