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俊生
A股上市公司獐子島日前披露的一則重要信息公告,迅速地吸引住了市場投資者的目光。該公司聲稱:公司正在進行底播蝦夷扇貝的年末存量盤點,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可能對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金或核銷處理,預計可能導致公司在2017年度全年虧損,虧損額在5.3億元—7.2億元之間。
這一消息一下子讓市場懵圈了。曾記得2014年時,這樣的事情獐子島已經來過一次,那一次公司發布公告稱由于遭遇冷水團大面積侵襲,導致大量已播種的扇貝絕收,公司當年巨虧將近12億元,并在第二年繼續虧損,公司也為此被戴上了ST帽子(對財務狀況或其它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進行特別處理,在簡稱前冠以“ST”),一直到2016年才出現了微利,并摘去了ST帽子。可是剛剛好轉,怎么又來一次呢?
有一點不容忽視,獐子島從事的是海產品養殖,這一行業專業性強、產品分布特殊,市場監管機構對這個問題恐怕是束手無策。比如說,扇貝都在海底,證監會監管人員下海去點數核實不太現實。在上一次冷水團事件發生后,證監會曾經到公司做過調查,但最后卻并無結論,客觀地說應該并不是調查人員偷懶,而是無法進行調查。
那么,難道這一次投資者也就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這個事實?說實話,如果拿不出具有突破性的調查手段,恐怕最后的結果只能是這樣。由于我國在農業、漁業上的技術手段還沒有突破性發展,這類企業還普遍存在“靠天吃飯”的性質,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確實可能導致一個企業遭遇滅頂之災。
問題在于,一個農漁上市公司可以“靠天吃飯”,但A股市場上的投資者不能“靠天吃飯”。事實上,當年獐子島IPO進入資本市場的時候,其扇貝養殖作為其拳頭產品,曾經被進行了精心的包裝,雖然也有風險提示,卻是輕描淡寫,根本未引起市場的重視。證監會在進行審批時,也未針對公司的這種特殊情況,要求其拿出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和災后補救措施。
如果說類似獐子島這種“扇貝跑了”的風險難以避免的話,市場就應該研究建立將這種風險鎖定的機制。比如,既然在海底養殖扇貝存在風險而上市公司又無力抗衡,那么公司就應該為此向保險公司投保,一旦這種災害真的發生,就可以通過保險公司的賠付來填補所受損失,從而保證投資者的利益不會遭遇大的損失。這就等于給這種自然災害所產生的風險加了一道鎖,投資者的利益也就能夠得到切實的保障。
“扇貝跑了”的悲劇前幾年已經來過一次,相關方面卻未能從中吸取教訓,以至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讓投資者無奈地承受其后果。現在,獐子島“扇貝跑了”的悲劇再次發生,其教訓就不容再被忽視了。
對于投資者來說,要深刻認識這類企業在經營上存在的巨大的不確定性,遠離“危墻之下”。而對于監管部門來說,必須認識到這類企業的先天薄弱之處,要求企業建立起風險加鎖機制,特別是在IPO審核時,必須將此作為審核重點。(周俊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