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豐洋濕地公園水源充沛。記者石中華 攝
海口濕地保護歷史由來已久
在此次海口參觀考察中,海口市龍華區那央村村頭一塊斑駁的石碑上清晰可見的“奉官示禁”字樣,引起了王志高的注意。
“這塊石碑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上面是對本地泉水使用的劃分,哪口井可以洗衣,哪口井用來洗澡游泳,哪口井用來飲用。一直以來,生活在這里的村民都很遵守示禁的內容,間接地對濕地和環境起到了一個保護作用。” 現場,據公益組織松鼠學堂創始人高高介紹,石碑為原廣東省瓊山縣公署布告,布告對保護自然環境和資源合理利用進行了明確規范,要求村民愛護自然,取之有度。
王志高表示,從那央村這些石碑可以看出,中華文化非常燦爛,并且源遠流長。“古時候的老百姓就知道如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更值得當代人進行很好地反思和學習。”
正如王志高所言,海口濕地保護工作自古有之。據記載,在紅樹林種植區域,自古從官方到民間,都有公文、碑帖等形式的規定或約定,來約束村民行為,以保護紅樹林。如演豐鎮邊海村委會林市村發現的距今已有228年的村志中,有保護紅樹林的“保林十誡”;三江鎮發現的官府禁令保護紅樹林的石碑立于1845年,距今已有172年。
志愿服務活動有助引導保護
當聽聞70多名韓國志愿者遠道而來,在海南開展為期12天,包括清理海灘、紅樹林種植、修建廁所、繪制紅樹林保護壁畫、清除外來入侵物種水葫蘆的志愿服務工作,王志高非常感動,并表示:“這些志愿者對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全社會都行動起來,才能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濕地。”
“志愿者在那央濕地舉行清除水葫蘆、保護水菜花志愿活動,用自身行動喚起周邊村民對濕地保護的意識。”他表示,志愿者在加強科普宣教和帶頭示范、改變居民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增強對濕地重要性認識和保護意識等方面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志愿者能夠以點帶面起到示范和引導,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在濕地保護工作中,政府與民間公益組織的參與缺一不可。政府應該側重于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等方面,公益組織則傾向于全民動員、科普宣教和濕地監督等方面。” 王志高告訴記者,只有單純的政府保護沒有志愿者參與,效果不會好;反過來,只有志愿者在行動政府不重視也不會有好效果。“政府與民間公益組織在保護環境和保護濕地上目標一致,兩者應該進行協同合作,這樣才有更強的生命力,發揮最大化的效益,最后取得全面保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