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文明已經走過6000多年歷史并迎來第六次科技革命,如果要問還有哪些世界性難題久攻未破,甚至仍在限制人類的想象力?地震預測肯定算一個。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中國“張衡一號”飛向太空“看”地震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8-02-05 09:02

      中國“張衡一號”飛向太空“看”地震——

      人類能否交出“地震預測”的答卷?

      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文明已經走過6000多年歷史并迎來第六次科技革命,如果要問還有哪些世界性難題久攻未破,甚至仍在限制人類的想象力?地震預測肯定算一個。

      2月2日,我國第一顆觀測地震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地動儀,開創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1800多年過去了,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衛星飛上了天,研究的還是同樣的問題:地震預測。

      這顆衛星仍然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用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的話說,“‘張衡一號’主要是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

      盡管如此,在中國的地震預測研究之路上,這顆衛星還是邁出了一大步——有望讓我國第一次具備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能力。換句話說,中國境內6級以上、全球主要地區7級以上的地震電磁信息,這顆衛星都有可能“看到”。

      人類究竟能否預測地震?

      仰望星空,人類拿起“天文”的尺子來看待自己,不免會產生敬畏之感,同樣地,面對大地,人類同樣會感到“浩渺滄海之一粟”,這不單是因為體積上的巨大差異,更有來自這個龐然大物“發脾氣”時的巨大威脅——大地一顫抖,帶來的就可能是生與死。

      以去年為例,來自中國地震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發生5級以上地震19次,其中大陸地區13次,臺灣地區6次,最大地震為8月8日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這些地震共造成大陸地區37人死亡,1人失蹤,61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5.58億元。放眼全球,2017年發生7級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為9月8日墨西哥近海沿岸8.2級地震。

      相應地,地震認知上的一個個空白,加劇了這種威脅:大地究竟為何顫抖,地震究竟能否預測,以及該如何預報,仍是全球科學家面臨的巨大挑戰。

      “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兼副總師、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程師申旭輝說,擺在科學家面前的地震預報難題有“三座大山”。首先是地震事例太少。他說,中國平均每3年有兩個7級地震,全球每年則有18個——盡管誰也不愿看到地震發生,但這無法避免,僅從科研角度來說,這樣幾次的數據連有效的統計分析都不夠,不足以幫助科學家形成完整的地震預測科學體系和方法體系。

      換言之,地震監測的研究結果難以檢驗。申旭輝說,強烈地震對于同一地區可能是幾十年、幾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遇到一次,對于不同地區,甚至不同時期的孕震過程,機理差異很大,所以,“重復實踐”進行檢驗的機會很難碰到。

      其次,地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約。申旭輝說,地震發生在地下二三十公里處,而當今世界上最深的鉆孔只有12公里,科學家們很難去地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既看不見,也摸不著”。

      相應地,現有的地震“觀測”均是間接的,人們只能依靠地面的觀測資料,對地球內部的狀況進行反演和推測,但申旭輝告訴記者,地面的探測站點畢竟分散,又很難把全球的地球物理場搞清楚。

      第三是理論的更新相對較慢。地震是地球上規模宏大的地下巖體破裂現象,其孕育過程跨越了幾年、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而,不但很難用經典物理學從本質上加以描述,也難以在實驗室或者野外進行模擬。

      申旭輝說,地震研究的基本理論本身起源于早期的牛頓物理學,而如今物理學發展很快,基礎理論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地震研究迫切需要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

      其實,地震究竟能不能預測,科學界長期以來就有爭議。

      20多年前,這個問題還曾在我國掀起過一次大討論。我國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陳運泰當時的態度相對樂觀——“地震不可預報這樣的論斷要慎言”,在他看來,自然科學問題必有解決的辦法,需要尋找探索新的思路。

      申旭輝認為,如今“張衡一號”的發射就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嘗試。正如陳運泰院士所說,“地震預測預報,是世界性難題,但并不是說在這個難題解決之前,地震工作者就什么都不能做。”

      為何要上天“看”地震?

      在地球的周圍,有著一層薄薄的“殼”,是一個“電子”和“離子”的世界,當受到地殼運動、地面人類活動等的影響時,其中的“電磁波”就會像水中的“漣漪”一樣,在等離子體環境里傳播。

      申旭輝告訴記者,過去幾十年科學家發現,他們所監測到的“空間電磁擾動”也就是“電磁波漣漪”,與地震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統計意義上,地球上6級、7級以上地震在發生前即孕育過程中,相應區域的“空間電磁擾動”都有可能發生異常。

      上世紀60年代,蘇聯科學家分析一顆衛星電磁信號時,發現衛星記錄到地震低頻電磁輻射前兆現象,稱之為“地震電離層效應”。我國在1976年唐山地震時,也通過地面雷達系統發現了相應的電離層擾動現象。

      申旭輝說,這給人類探索地震發生的機理帶來了一絲“難得的光明”。

      “張衡一號”正是依據這一原理來運行的。申旭輝說,地震簡單來說就是“地殼運動”,這種運動會切割磁力線,也會造成磁力線的扭曲。另一方面,地球巖石的摩擦破裂,會產生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往大氣層傳播,將致使大氣層的電磁信息發生變化。

      事實上,國外利用衛星進行地震前“空間電磁異常”現象的研究已經有多年的歷史。趙堅說,此前俄羅斯、法國、美國、烏克蘭等國家已經發射過同類衛星,不過均已退役,其中法國的DEMETER衛星連續在軌運行6年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法國DEMETER衛星計劃首席科學家米歇爾·帕羅特教授說,基于這顆衛星的統計研究,可以反映電離層擾動的常規形態,并有助于科學家確定震前的電離層擾動特征。值得一提的是,中法科學家也聯合利用這顆衛星的數據發表了大量科研論文,其中大部分是針對震前研究。

      而跳出地球來“看”地震,還能突破許多地震研究的限制。比如,填補地面觀測臺網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區觀測的不足。

      申旭輝說,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極寒地區,現有的地震臺網并不能完全覆蓋,面積廣闊的海洋也觀測不到。相應地,衛星上天之后,就可以不受這些自然環境的約束,對全疆域實時觀測。

      一兩顆衛星就能研究地震?

      按照趙堅的說法,“張衡一號”真正投入運行后,能夠重點監測中國全境,檢驗衛星電磁監測新技術設備的效能和空間適應性。

      具體來說,“張衡一號”可以開展全球7級以上、我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總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不過,申旭輝告訴記者,對于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兩顆衛星遠遠不夠。這一點國外的“先驅者”已經給出了理由。

      米歇爾·帕羅特談及法國的DEMETER衛星時說,盡管這顆衛星運行了6年,但作為一顆低軌衛星,衛星經過未來震中上空1500公里范圍內的時間,每天只有3分鐘,所以科研人員不可能期望能觀測到“持續的”電離層擾動。

      如此一來,一些電離層擾動很可能“看”不到,這就是單一衛星與地基觀測對比中顯示出來的主要缺陷。米歇爾·帕羅特說,這也是中國的“張衡”衛星計劃要設計多顆衛星的重要之處。

      趙堅說,后續,國防科工局將會同中國地震局,開展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即“張衡”系列衛星的在軌測試及相關應用,提升民用衛星對地震監測與應急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天基信息防震減災服務能力。

      他還透露,“張衡一號”及其后續衛星計劃已經納入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目前“張衡二號”已經通過可研評估,預計2020年發射。

      事實上,能夠真正對全球實施觀測,統計研究全球地震的前兆變化特征,對地震研究者來說是件“極其興奮”的事。申旭輝告訴記者,也許在他有生之年,也未必能見證“地震預測”真正實現的那一天,但這并不意味著現在的努力就付諸東流。

      申旭輝說,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如今有了衛星以及相應的星座計劃,可以積累更多有效的、原始的數據,不斷探索地震預測新方法——這是他這一代科學家要做的。(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

    ?

    ?

    ?

    相關鏈接: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陳竺副主席考察敘利亞難民營
    俄軍一架蘇-25戰機在敘利亞被擊落 飛行員喪生
    美官方稱“極度關注”敘利亞使用化武報道
    黎巴嫩總理表示不會強迫敘利亞難民離開

    ?

    相關鏈接:
    黎巴嫩總理表示不會強迫敘利亞難民離開
    美官方稱“極度關注”敘利亞使用化武報道
    俄軍一架蘇-25戰機在敘利亞被擊落 飛行員喪生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陳竺副主席考察敘利亞難民營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馮文雅] [編輯:楊海成]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第二页| 免费观看成年人网站| av片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女人十八进入一及黄特别片| 久久国产色av|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不卡无毒| 国产区视频在线| 2020国产欧洲精品视频| 在线看片你懂的|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不卡| 日本动漫黑暗圣经|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波多野结衣先锋影音| 四影虎影ww4hu32海外网页版| 门卫老董趴在我两腿之间|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 朋友把我玩成喷泉状|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精品小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tom影院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桃子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 成人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欧美一级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一级片| 波多野结衣潜入搜查官| 午夜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老师别揉我胸啊嗯上课呢视频 | 波多野结衣护士无删减| 午夜影院app|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