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 題:用一輩子詮釋“醫者博愛”——追記北京協和醫院名譽院長方圻
新華社記者陳芳、王賓、胡喆
在國內首先開展心臟導管檢查技術,為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帶去健康福音;為救治患者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不下“火線”……北京協和醫院名譽院長、原內科學系主任、一級教授方圻因病醫治無效,于1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方圻用精湛的醫術與高尚的醫德,把醫者博愛寫入70余載從醫生涯,為后人留下心有大我、仁醫濟世的動人行歌。
創造生命奇跡的搶險“衛士”
急性心肌梗死、年事已高,這樣的患者能有多少生的希望?對于“險情”,方圻用高超的醫術勇斗病魔,創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跡”。
1993年8月,一位高齡病人突發心臟劇痛,被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陣發性竇性停搏和心功能不全,生命危在旦夕。急救!吸氧、鎮痛、消炎、擴張冠脈……幾天后,患者恢復了正常心率。剛松一口氣,險情又出現了!患者夜間呼吸突然停止,原本平穩的心率霎時消失。
方圻教授火速診斷,制定了人工心外按壓、氣管插管、麻醉機給氧的急救方案,終使這位心跳、呼吸停止10分鐘的患者慢慢醒來。目睹的人無不捏一把冷汗,連連感嘆:真是創造了奇跡!
從醫經歷中,方圻多次代表中方醫生到國外執行醫療保健任務,參與制訂出最有效的搶救方案。
在一場又一場“生死爭奪戰”中,方圻以高超的醫術享譽業界內外。許多大夫一提到方圻教授的名字, 都會肅然起敬:“這是我的老師”,“我的老師的老師”。
雕梁畫棟、協同中西,走過百年風雨歷程的北京協和醫院承載著中國醫學頂級殿堂的人文底蘊,張孝騫等一批前輩教會了方圻嚴謹、求實的職業精神,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職業作風。
“我的悲喜和病人交織在一起。遇見治不了的病人,那種痛苦趕著我往前走,非找到新的辦法不可。”正是由于這種對醫學的刻苦鉆研、對救死扶傷天職的執著,方圻教授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先進工作者” “白求恩獎章”等多項國家榮譽。
永不下班的“火線”醫者:“請隨時叫我!”
外人不禁會問:方教授名望這么大, 他還給老百姓看病嗎? 看, 不止看, 而且同樣殫心竭力。他穿上白大衣出現在熙熙攘攘的門診部, 腦子里只有病人, 忘記了時間, 忘記了饑寒。
多年前的一天下午,下班的時間到了,方圻的案旁還坐著病人,是一位穿著羊皮襖的內蒙古老人。“我的病拖得有年頭了。過去窮,瞧不起病;現在手頭寬了,在草原上又一直瞧不好病。聽說北京的大夫本領高,就出了遠門找您來了。”這位病人絮絮叨叨地說著, 方圻教授就一句句地聽著, 一點也不急。
給這位老人摸了脈,聽了診,又請老人躺到診床上細診。方圻教授安慰老人說:“病是誤得久了點,但還不要緊,會慢慢好起來的。”然后開出處方, 每個字都寫得很端正清楚,小學生都能認得出, 開了預約單:“請下星期再來。”老牧民感動了,拉著方圻教授的手久久不放:“您真是好大夫!”
這位老牧民當然不會知道, 這雙手也為許多國內外領導人摸過脈、診過病。而無論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在方圻心中,他們都只有 “患者”一個身份。他們即使說些與疾病沒有多大關系的話,他也一樣耐心地聽,體會病人的苦惱,然后對癥下藥:肉體上的病與精神上的病一齊治。 “醫生對病人,不能分貴賤!”這是方圻從醫幾十年的堅定信念。
多少個深夜和凌晨,多少個酷暑和寒冬,方圻從床上、餐桌上被召喚走,出現在垂危病人的身邊,給悲苦中的病人親友帶去了希望和慰藉。他給年輕大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病人的情況若有變化,請隨時叫我!”
“請隨時叫我”——一個醫生的高度責任感,都凝聚在這普普通通的幾個字里。方圻教授說:“我們做醫生的要時刻想到:救人于痛苦危亡之中, 是醫生的天職!我們的職業決定了我們的工作不可能是八小時工作制。如果硬要在八小時內外之間,劃上一條不可逾越的線,那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醫生, 更不是一個好醫生……”
協和醫院一位醫生說:“經過方大夫治療過的人,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沒有一個不說方大夫好的,他是人們信賴的、值得把生命交付他的人。”
“講原則”的社會“凈化器”
不搞特殊、不走“后門”,在一些現代人看來似乎總有一點不現實,但這是方圻一輩子的處世“金律”——既要診治病患軀體,更要堵住“歪風邪氣”。
方圻教授的二女兒方萍從醫學院畢業后在一家區級醫院工作。方圻的外國朋友、瑞士血液病學家米歇爾教授夫婦,就曾友好地請方圻將她送到日內瓦去學習:“一切費用由我們承擔,孩子學成回來為自己的祖國服務。”方圻教授辭謝了米歇爾教授夫婦的好意。他說:“自家的事自家辦,不能麻煩別人。”后來,方萍自費出國求學。
即便是親友想看病,方圻教授也是“講原則”的:親友的醫療關系不在協和醫院的,方圻教授大多請他們在晚上或星期天下午到自己家里去,這樣既盡到了人之常情,又不占工作時間。甚至自己的妹夫因高脂肝劇痛難忍,在觀察室里住了7天7夜,方圻教授都不愿以自己的地位干涉應急機動床位的使用,竟沒讓妹夫住院。
“方圻教授關心病人,同情病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終于成就了一代醫學大家。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協和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的一言一行深深打動著協和的每一位醫生。”協和醫院的同事們在方圻教授被評為“協和名醫”后這樣評價道。
?
?
相關鏈接:
俄軍一架蘇-25戰機在敘利亞被擊落 飛行員喪生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陳竺副主席考察敘利亞難民營
美官方稱“極度關注”敘利亞使用化武報道
黎巴嫩總理表示不會強迫敘利亞難民離開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