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2月5日電(張曉赫)如何叩響技術轉移之門,實現全球創新要素的暢通流動?這是新時代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一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為國家經濟轉型指明了非常好的方向,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科技部調研室巡視員胥和平向記者表示,當今科技創新非常活躍,培育新技術、新產業,要積極發揮技術轉移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為推進我國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高新技術、科技創新、技術成果轉化領域的深入交流與合作,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日前由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高博智融集團聯合主辦的“2018國際科技金融峰會暨高博智育成項目發表會”在北京召開。胥和平在峰會上發表了上述觀點。
談及當代產業發展,胥和平進一步表示,社會已經進入大量科技成果協同創新的階段。“比如汽車,以后很可能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成為智能移動處理中心。”胥和平認為,對產業發展的前瞻性思考,是適應全球變革的基本功。
“過去,我們講占有資源、占有技術,認為做好一個產品就可以橫行天下,長期贏利了。而現在,則講共享意識:共享經濟、增值服務、訂制服務等。” 胥和平表示,未來的產業發展除了更具協同創新效應,業態也正發生重大變革,“產品好不好要看背后的服務,以及服務的贏利體系和模式。通俗的講,拋開單打獨斗,能在多個圈子里和大家共生共榮才最重要。”
發展“三農”事業,增強中國國際競爭力,同樣離不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促進要素暢通流動的機制建立。
通過分析金融危機后實體經濟的調整,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研究員賈敬敦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要任務就是要發展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
“目前中國農村有5.8億農民。要搞好實體經濟不能忽視農業,尤其離開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創新而去談金融毫無意義。”賈敬敦認為,農村發展的弊端在于缺乏企業投入,而農村也缺少容納商業資本最基本的功能保障和產業載體,“農村的發展問題與其說是金融問題,倒不如說是市場機制的建設問題,有了健全的市場機制,金融才會走進來。”
對于新時代如何發展農村經濟,賈敬敦認為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找到新的發力點和財富增長點建立農業產業鏈。二是呼吁企業投資農業,走商業化創新之路。”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國家進行了深刻的農業發展調整,主要通過知識產權和科技創新融合來拉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業科技,提升國際競爭力,技術成果轉化是重點。”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賈敬敦舉例表示,借助科技金融的力量,啟動市場化運營,解決5.8億人的財富問題,需要在知識產權、科技創新、人才力量等方面做功課。
高博智融集團董事長謝克紅談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表示愿同各國加強創新合作并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四項行動。這為國內企業發展,進一步增進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科技創新技術與金融的對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機遇。
國研智庫副總經理王燕青表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同時指出,要擴大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推進貿易強國建設。未來國際技術交流合作必然會被提到更高位置,我們將面臨國家繼續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出臺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搭建國際交流合作的創新平臺極為重要。
而在剛剛結束的第48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中國也再次向世界明確強調:中國正在按照黨的十九大的戰略布署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致力于創造平等競爭和利于規則的環境,尤其在金融制造領域,將繼續擴大開放。
“在此背景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共同打造‘一帶一路’合作新平臺,不僅要把科技創新發展、交流合作作為重點研究內容,也要更加支持創新經濟發展,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高新技術領域的深入交流。”王燕青表示,新時代面臨的高質量發展問題,需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科技創新,創建全球高新技術交流的長效機制。
?
?
相關鏈接:
中國平安旗下三家科技公司獲軟銀等國際投資者入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