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30年 美好新海南
紀念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特別報道
瓊中教師王積文扎根山區32年,見證農村教育變遷
曾經的窮山村 執著的“富”教育
一九九二年,海南中部山區五指山市的一所小學,學生們在閱讀圖書。資料圖
二○一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海南中部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思源實驗學校,學生們在寬敞的圖書館里閱讀。記者陳元才攝
山還是那座山,路也還是那條山路,彎彎曲曲的,王積文的腳步卻走得又快又順溜,因為這條路他走了32年了。
王積文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上安鄉南萬逸夫小學的一名鄉村教師。1986年他高中畢業后放棄了鎮政府工作機會,選擇到五指山腳下的上安鄉志順教學點教書。30多年了,熟悉農村教育的他就像熟悉眼前這條路一樣,哪怕是一小段回憶,也能牽扯出無限的鄉村記憶。
王積文回憶,因為偏遠,誰都不愿意去志順教學點任教,而自己卻是義無反顧。
“準備上一年級的孩子只有六七歲,如果我不去教書,志順教學點就會被迫撤掉,孩子們要多走兩三公里的山路,去下一個的教學點上學,我不忍心吶!”王積文感慨地說,現在孩子們幸福多了,上學變成一種“享受”,32年,自己見證了海南中部鄉村教育的發展速度。
王積文用了幾組數字證明著自己的記憶力:“1986年,我的月工資50.5元,2018年,工資加上各種補助每月是5500元;1980年代,孩子們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上課,自備課桌;2018年,南萬逸夫小學寬敞明亮的4層教學樓即將竣工;十幾年前,孩子們還買不起幾毛錢的文具,2018年貧困生每生每年的教育補貼高達3500元……”
上安鄉南萬村位于萬泉河上游,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年8月至9月份的臺風季,河水總會淹過小橋,王積文都要和幾名教師輪流背18個孩子過河回家;上世紀90年代,在牙代村教學點,王積文給4個孩子當起了“爸爸”,“姐弟4個是孤兒,白天上課,晚上就住在我家,我給他們洗衣做飯,我點著煤油燈輔導功課,工資的大部分都花在了他們身上。”王積文說,因為缺少老師,南萬村附近的幾個教學點,他都待過。
發展鄉村教育,讓山里娃接受公平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
“瓊中雖然是國家級貧困縣,但卻用破釜沉舟的決心辦起‘富教育’。”王積文說,背孩子過河的故事已經成為過往了,30年,海南省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展現鄉村教育發展藍圖。
“過去可不敢想,鄉村小學用的是塑膠跑道,政府還投入500多萬元新建了教學樓、學生宿舍樓、教工食堂。”王積文說,放學后,學生們再也不需要趁著天沒黑跑回家了,可以放心地在操場踢足球,到圖書室“充電”。
“瓊中重視薄弱學校建設,所以南萬村的村級小學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王積文說著,豎起了大拇指。
在海南廣大鄉村,近年來,我省教育主管部門大力推進農村校舍安全、餐飲工程、教師周轉房、城區教育擴容、農村公辦幼兒園等項目建設,做到精準扶弱,讓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到均衡教育發展的成果。
僅瓊中,近5年就累計投入教育資金19億元,占地方財政總支出的18%。建立從學前教育到大學的全覆蓋資助體系,不讓一個貧困學子上不起學。
“32年了,我從一個年輕小伙變成了中年大叔了,但海南鄉村教育,卻正值青春年華。”王積文說,十幾年前自己教過的學生黃朝林,現在和他成為了同事,希望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能夠扎根基層,為鄉村教育貢獻力量。
(本報營根2月6日電)
?
相關鏈接:
海南瓊中鄉村民宿精心準備 迎春節旅游旺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