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2月6日電
新華社記者金旼旼
2月初的波士頓天寒地凍,穿城而過的查爾斯河冰封素裹。南畔美國私立名校波士頓大學內,一派熱鬧熙攘。在校長羅伯特·布朗等數十人見證下,“IDG資本學生創新中心”剪彩開張。主導捐贈的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從大洋彼岸專程趕來。
他是40年前從湖南鋼廠考入大學的“新三屆”,是32年前來波士頓大學的“追夢人”,是27年前回國“拿自己青春賭中國未來”的“風投教父”,是1年前收購美國老東家業務的全球化發展“布局者”……
在波士頓撫今追昔,熊曉鴿常道幸運:他屬于受益于“好國運”的一代人。過往40載,個體、國家乃至全球的發展軌跡,在他身上奇妙疊加。
從中國走向世界
1977年12月,走進十年浩劫后第一場高考的考場時,熊曉鴿已做了3年電鉗工。570萬考生中,最終有27萬人走入大學,他是幸運兒之一。
1978年開啟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令中國經濟一步步從計劃走向市場,激活中國經濟內生力量;也讓一代人把目光投向海外,開始重塑中國和世界關系。
“一個國家在某一個清晨蘇醒,而我們,有幸迎來了早晨那第一縷燦爛的陽光。”熊曉鴿這樣回憶那個千載難逢的轉折時刻。
美國老牌新聞刊物《時代》1986年第一期,鄧小平再次登上封面,因為這位中國改革者正在領導“深遠、大膽,也充滿挑戰的第二次革命”。就在此前一年多,十二屆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6年夏天,熊曉鴿懷揣38美元以及成為中國最好記者的夢想,赴波士頓大學攻讀碩士。這個勤奮的中國青年用8個月就完成學位課程,又進入波士頓北郊塔夫茨大學的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
課余,熊曉鴿來到卡納斯出版公司的《電子導報》打工。“面試了5分鐘,我就意識到也許有一天我會給他打工,因為這個中國年輕人總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雜志出版人艾倫·福斯特對新華社記者回憶起那段往事。
那時,個人電腦在中國仍頗為罕見,中國和國際互聯網的聯通也尚需數年。福斯特坦言,當時的中國較美國而言無疑“還是小市場”。但大批美國企業家已意識到,中國人擁抱世界的熱情將催生巨大商機。
每天工作16個小時的熊曉鴿,在《電子導報》不到三年就從助理編輯升至高級編輯。硅谷報道經歷讓他熟諳技術潮流,更首次接觸到風險投資。
把世界帶回中國
“我們在國內長大,在國外學到了東西,就立刻想拿回來用。”熊曉鴿1991年做出職業生涯關鍵決定:回國。
他轉投早在1980年便進入中國市場的全球頂級信息技術出版、咨詢和投資公司IDG集團,成為集團創始人帕特里克·麥戈文的亞洲業務開發助理。
麥戈文,這位一生到訪過中國130次的成功商人,從此成為熊曉鴿一生最重要的“師友”。
回到北京3天后,熊曉鴿便簽約收購《國際電子報》并更名為《網絡世界》,完成了中國文化產業第一樁跨國并購。此后,他南下深圳找尋發展風投事業的機會。
1992年的深圳,東方風來滿眼春。“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鄧小平南巡講話令改革開放“姓資還是姓社”的困惑煙消云散。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揚帆起航之際,1993年也成為跨國公司大規模在華投資的發端之年。自此至今,中國一直是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就在這一年,麥戈文委派毫無投資經驗的熊曉鴿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國際風投機構,即后來的IDG資本。再一次,熊曉鴿趕上時代大潮。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何謂風險投資幾乎無人知曉。當熊曉鴿到處普及風投概念時,不少人只是希望從這個“傻子”那里“搞點錢花花”。最初七年,他顆粒無收。
中國和全球在觀念上的“時間差”,正是那個時代最值錢的商業機會。而中國也將通過學習互聯網、股票、基金、市場、產權、企業家精神……這些紛至沓來的新觀念,以最快速度彌合發展落差。
“開放最重要的不止是國家的開放,更包括思想的開放。”熊曉鴿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所實現的一個又一個階段性成果,有賴于一次又一次突破舊思維、建立新觀念。
多年后,熊曉鴿問麥戈文,為何敢押寶他這樣一個當時毫無投資經驗的年輕人?麥戈文回答:“因為你這家伙敢拿自己青春賭中國未來。”
熊曉鴿顯然賭贏了。踏準時代節拍的IDG資本大獲全勝,所投資企業迄今已超過600家,包括蜚聲中外的百度、騰訊、搜狐、小米……
將中國推向世界
進入新世紀,日益壯大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向全球。2016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再次刷新紀錄,達1701億美元。
在北京創立的IDG資本,如今已在全球15個城市設立辦公室。2017年1月19日,在一次為實現傳承的并購中,IDG資本收購了老東家旗下全球投資業務IDG Ventures,熊曉鴿和他的團隊成為全球化發展的“布局者”。
面對近年中國企業出海并購熱潮,熊曉鴿保持著資深跨國投資人的冷靜:“中國企業要避免重蹈當年日本企業的覆轍,尤其不應盲目出海并購非核心業務,而應專注于熟悉的行業。”
“錢多了,你會覺得什么都不怕,這是最容易犯錯誤的時候。”他曾如此警告。
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中國已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企業。但如何打造真正擁有國際化產品、業務和視野的中國跨國企業,是時代提出的新命題。
在他看來,要打造國際化企業,關鍵之一是擺脫對國內市場的過度依賴。與國際同行相比,中國知名企業的國際業務比重顯著偏低。“未來我們會多做有中國視角,有戰略意義的并購,這是讓中國企業快速國際化的捷徑之一。”
過去一年,IDG資本主導中國財團用美元基金收購了德國歐司朗旗下照明業務,又主導華燦光電收購了總部位于波士頓的美新半導體。
波士頓大學“IDG資本學生創新中心”東側,至今開著一家“京味”中餐館。當年,熊曉鴿初到美國就是在這里吃了第一餐。
30多年彈指一揮,校園景致和生活節奏似乎變化不大。但熊曉鴿本人已重塑人生,中國更是日新月異書寫著發展奇跡。
改革開放40年,改變了熊曉鴿和所有中國人的命運。而在他眼中,個人、國家、世界命運交織的關鍵所在,正是“開放,并且是一以貫之的開放”。
?
?
相關鏈接:
2018年屯昌計劃實施重點項目投資43.52億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