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近日首次發現,在光線昏暗的房間呆太久,可能改變大腦結構,損傷記憶和認知能力。不過,這種損傷可以在接觸充足光線后得到修復。
密歇根州立大學神經系統學家以生物鐘類似人類、白天活動晚上睡覺的尼羅河草鼠為研究對象,將它們分成兩組,分別在昏暗和明亮的環境中生活4周。然后,研究人員分析草鼠大腦,發現昏暗中的草鼠負責記憶和認知的大腦海馬區容量縮小約30%,空間能力嚴重減退,另一組草鼠空間能力則大幅提升。間隔一個月后,將昏暗中生活的草鼠置身于明亮環境4周,它們海馬區容量和空間能力完全恢復。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海馬區》期刊上發表文章說,這項研究首次顯示外部環境光線變化可以引起腦部結構變化。究其原因,持續暴露在昏暗光線中會造成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和樹突棘大量減少。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能協助維持海馬區神經元及其聯系正常運轉,樹突棘則與神經元之間聯系存在關聯。一旦這些聯系減少,就會“引起認知和記憶能力下降。換言之,光線暗,會讓人遲鈍”。
不過,研究人員指出,光線變化不會直接作用于海馬區,而是進入眼睛后先對大腦其他部位起作用。他們下一步將研究是否無需改變光線、而是通過補充能影響大腦功能的肽就能修復海馬區損傷。(王鑫方)【新華社微特稿】
?
?
?
相關鏈接:
2017年遼寧省水產品對外貿易創歷史新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