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四好農村路”
昌江創新養路護路機制,加大資金投入
三級道路養護機制讓路更順景更美
“以前路旁的垃圾遍地都是,現在道路環境則干干凈凈的,都靠大家自覺參與養路護路。”今天下午,騎著摩托車悠哉行駛在村道上,昌江黎族自治縣十月田鎮沙田村村民張全光笑道,自從和村民一同擔起了養路護路的職責,每天回家走在干凈整潔的村道上是種享受。
這,只是昌江建設“四好農村路”的一個縮影。沙田村道路出行的可喜變化源于昌江在養路護路方面的創新嘗試。
自去年初,通過將養路護路職責下放到鄉鎮乃至村一級,昌江的道路管理養護人員從原先的72人迅速擴大到數百人。全縣293條、總里程616.5公里的農村公路實現了平均5公里就配備一名道路養護人員的目標,使得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村道經常性養護率達70%、鄉道經常性養護率達78.7%。
“以前來沙田一趟,茅草都長到了路面上,養護工作量大,只靠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根本忙不過來。”昌江縣地方公路管理站站長陳何杰感嘆,人手有限、資金短缺,導致像沙田村一樣公路“缺養”的現象并不鮮見,也使得群眾的出行倍感鬧心。
要落實養護責任就得增加人手,但這對于僅是股級單位的公路管理站來說不現實,于是將責任和任務分解,發動村民參與到養路護路中來,就成了解決“缺養”問題的不二法門。為此,昌江于去年初在全縣8個鄉鎮設立了公路養護站,并將鄉鎮一級養路護路組織進一步向村級延伸,形成了“縣、鄉鎮、村”三級農村道路養護機制。
“我就是村里的道路養護協調員,每天有固定的道路養護任務,任務不重但效果很好!”張全光笑著說,從前大家都等著縣里的工作人員來養護,垃圾、茅草日積月累難以根除,路面時不時還得小修小補。如今靠著村民開展常態化養護,道路環境質量和養護水平都有了提升。
在張全光的手機里,還有著這樣一個微信群,縣、鄉、村三級的道路養護人員都加入其中。大家就道路養護工作在群里展開討論交流,同在微信群里的陳何杰還會和同事們對參與道路養護的村民進行培訓,幫助大家提升業務水平。
“在咱們鎮里,每個行政村都有道路養護協調員,村道環境美了、道路通行順了,都有他們的功勞。”十月田鎮公路養護站副站長鄧如文說,在張全光等養護協調員的努力下,不少村子自發成立了公路義務養護隊伍,全民參與到養路護路的隊伍里。
而為有效開展農村道路養護工作,昌江還由縣級財政撥款,以大于省級農村公路養護補助資金標準的比例配套了養護資金。“2017年,縣級財政投入資金250萬元,而在今年,已經超過了400萬元。”陳何杰說,昌江還引入了第三方代建制度,將工程量較大的道路養護和檢測工作交由第三方專業人員操作,保障了道路質量。
“今年,我們專門投入了50萬元開發了‘鄉村公路電子地圖’APP,各級道路養護人員只要發現問題就能迅速在地圖上標注,極大地提高了道路養護效率。”陳何杰說,從“缺養”到如今道路養護實現“常態化”,離不開全民參與的好氛圍。
如今走在沙田村、十月田鎮的農村公路上,往日的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現象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株株三角梅和布置得整整齊齊的道路美化設施。隨著道路養護隊伍的壯大,越多越多村民的道路養護意識也不斷提高,主動參與進來,共同扛起了養護農村公路的責任。
(本報石碌2月7日電)
?
相關鏈接:
昌江創建文明誠信經營一條街 設置遠程調解系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