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牧民其格其勒圖把羊胸叉肉端進廚房。每年的農歷臘月廿三(小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的蒙古族群眾都會進行傳統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對于蒙古族來說,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2月8日一大早,鄂托克前旗的牧民其格其勒圖一家人,便開始準備祭灶食材、器具。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2月8日,父親烏圖那順(右)與其格其勒圖的哥哥賽音吉日嘎拉在分割羊胸叉。每年的農歷臘月廿三(小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的蒙古族群眾都會進行傳統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對于蒙古族來說,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2月8日一大早,鄂托克前旗的牧民其格其勒圖一家人,便開始準備祭灶食材、器具。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2月8日,父親烏圖那順(右三)用松枝煙熏羊胸叉,對祭品進行凈化洗禮。每年的農歷臘月廿三(小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的蒙古族群眾都會進行傳統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對于蒙古族來說,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2月8日一大早,鄂托克前旗的牧民其格其勒圖一家人,便開始準備祭灶食材、器具。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2月8日,其格其勒圖和妻子在羊圈里剪羊毛,羊毛繩索在祭祀時用于捆綁羊胸叉骨。每年的農歷臘月廿三(小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的蒙古族群眾都會進行傳統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對于蒙古族來說,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2月8日一大早,鄂托克前旗的牧民其格其勒圖一家人,便開始準備祭灶食材、器具。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2月8日,其格其勒圖的母親烏珍巴拉將羊毛編織成繩索。羊毛繩索在祭祀時用于捆綁羊胸叉骨。每年的農歷臘月廿三(小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的蒙古族群眾都會進行傳統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對于蒙古族來說,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2月8日一大早,鄂托克前旗的牧民其格其勒圖一家人,便開始準備祭灶食材、器具。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2月8日,其格其勒圖(左)和哥哥賽音吉日嘎拉在羊胸叉骨上擺放五彩繩。每年的農歷臘月廿三(小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的蒙古族群眾都會進行傳統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對于蒙古族來說,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2月8日一大早,鄂托克前旗的牧民其格其勒圖一家人,便開始準備祭灶食材、器具。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2月8日,羊胸叉煮熟之前,其格其勒圖的父親烏圖那順在蘇力德臺上燃燒松枝,這是祭灶的環節之一。每年的農歷臘月廿三(小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的蒙古族群眾都會進行傳統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對于蒙古族來說,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2月8日一大早,鄂托克前旗的牧民其格其勒圖一家人,便開始準備祭灶食材、器具。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2月8日,其格其勒圖(后)將煮熟的羊胸叉肉放在盤中。每年的農歷臘月廿三(小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的蒙古族群眾都會進行傳統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對于蒙古族來說,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2月8日一大早,鄂托克前旗的牧民其格其勒圖一家人,便開始準備祭灶食材、器具。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2月8日,其格其勒圖的妻子娜仁(前)與女兒努功擦洗餐桌。每年的農歷臘月廿三(小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的蒙古族群眾都會進行傳統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對于蒙古族來說,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2月8日一大早,鄂托克前旗的牧民其格其勒圖一家人,便開始準備祭灶食材、器具。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2月8日,其格其勒圖的妻子娜仁在羊湯里煮米飯,里面有大米、紅棗、葡萄干等,這種米飯叫“阿木斯”。“阿木斯”也是祭品之一。每年的農歷臘月廿三(小年),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的蒙古族群眾都會進行傳統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對于蒙古族來說,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2月8日一大早,鄂托克前旗的牧民其格其勒圖一家人,便開始準備祭灶食材、器具。新華社記者劉磊 攝
?
相關鏈接:
海口消防官兵開展“小年夜”軍民共建活動
小年夜來了,各地春晚有哪些看點?
國博推出“小年送春聯”等文化惠民活動
8日北方迎“小年” 祭灶迎春大掃除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