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措并舉傾力守護紅樹林
東寨港持續生態修復引萬鳥起舞
東寨港成功培育珍稀瀕危紅樹植物紅欖李。記者羅津 攝
海口網2月9日消息(記者羅津)每年到海口越冬的鳥類超過數萬只,其中白鷺最高峰時達2萬只左右……8日,記者從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一直以來,海口持續加強東寨港生態修復,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去年,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進駐海南以來,多次對東寨港紅樹林的保護予以肯定,并要求海口將東寨港保護的相關經驗予以報告。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主的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迄今為止我國紅樹林中連片面積最大、樹種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3337.6公頃,紅樹林面積1771公頃(4年來增加193公頃);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紅樹植物19科36種,占全國的97%,鳥類208種、軟體動物115種、魚類160種、蝦蟹等甲殼類動物70多種……
如此好的生態環境資源,海口一直以來都將東寨港的生態保護作為重中之重來抓。近年來,海口強化規劃控制、推進立法保護,完成了《海口市環境總體規劃大綱(2013-2030年)》和《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劃定生態紅線,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1635公頃,緩沖區1167.1公頃,實驗區535.5公頃;此外,海口還加強保護區周邊鎮區的總體規劃、產業規劃、生態環保規劃及銜接,完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在立法保護方面,2014年3月,海口人大常委會出臺了《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將紅樹林濕地總體保護和控制范圍由5萬多畝增加至12萬多畝,建立巡護檢查制度,嚴厲打擊保護區內非法獵捕、捕撈、毀林占地等行為。
同時,堅持嚴管重罰,強化環境綜合整治。2013年8月以來,投入1.5億元關停、搬遷了9家養豬場,遷移55萬只咸水鴨,拆除8家違規餐飲店、清理整頓20家非法采石場,拆除周邊違章建筑22宗、2萬平米;建設演豐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消除片區生活污水。2013年12月以來,投入5500萬元實施保護區內退塘還林工程,完成填塘面積2355畝,該工程是迄今為止我國紅樹林保護中規模最大的退塘還林工程。明確保護區界線,共立宣傳牌10塊、界碑110塊、界樁670根,圍網建設32公里,有效消除了畜、禽及人為對保護區資源的干擾與破壞。還在保護區周邊農業用地修建防污設施,解決化肥、農藥、廢料等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此外,強化技術支撐,開展科學修復。主動邀請中國林科院、中山大學等業內專家學者開展生態研究與攻關,為生態修復準確提供技術依據;對癥下藥,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采取清理死樹、開溝排水、圍堰起壟、插種移苗等綜合立體方式,成功修復紅樹林1831畝。
不僅如此,還挖掘生態潛力,培植資源寶庫。大力開展紅樹林植樹造林,擴改種紅樹林4500多畝;建設紅樹林育苗基地,每年育苗30萬株,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充足紅樹種苗;利用自有力量,成功培育全國僅存14株珍稀瀕危紅樹植物紅欖李并逐步完成野外種植實驗,目前已成功培育出紅欖李幼苗700多株,開展野外種植420株,建立紅欖李野外種植基地面積20多畝;實施鳥類、昆蟲、禽流感、河流水質、紅樹林等動態監測,建立保護區資源數據庫。
而且,海口注重把生態資源保護與社區居民利益訴求作為保護區社區共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妥善處理生態保護與周邊群眾經濟發展問題,保護區干部職工經常深入社區,挨家入戶、交心談心,建立了1公里范圍內社區村莊檔案和聯絡員制度,編制了《東寨港保護區社區村莊分布圖》;把紅樹林保護與外圍開發緊密結合起來,依托紅樹林發展精品化的鄉村生態旅游業,帶動保護區周邊的群眾轉產就業,發展第三產業。
“接下來,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大力開展邊督邊改工作。”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辜繩福介紹,將對867畝尚未填塘到位的養殖塘列入《東寨港紅樹林退塘還林項目》實施范圍,擬以PPP模式實施退塘還林(濕),“并將著力抓好舉一反三,對保護區內的環境突出問題開展全面排查及自我糾正,讓東寨港生態環境‘年年升’。”
?
相關鏈接:
2017年東寨港修復紅樹林逾220畝 完成造林70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