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2月9日電 題:垃圾沒 鄉村美 村民回——瓊海的田園生活
新華社記者劉鄧
“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一些身處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如此感嘆。對很多人來說,回不去或者說不愿回去的故鄉多在農村,那里依舊臟亂差,人煙漸少、產業不興;而向往的遠方,則是處處美景、頤養身心。那么有沒有一種可能“魚與熊掌”兼得呢?
對此,嫁到瓊海市會山鎮加腦村的李小妹從來沒“奢望”過。
“剛到這個村的時候,村里亂搭亂建亂養,垃圾堆滿了村邊的萬泉河岸,來過一次的人,不會想來第二次。”帶著記者在村中慢道上散步的李小妹記憶中的加腦村與記者現在看到的完全不同,那時,“村里沒有掙錢的門路,出去打工的人多,我自己只想著去外面找份工。”
而記者眼前的加腦村,道路干干凈凈,一些村民坐在自家門前聊天,與來來往往的游客互相點頭致意,很有味道的苗家樂和民宿……“這里離市區有一個小時的車程,游客卻不少,現在我們利用苗族聚居的特色,打造美麗鄉村旅游點,123戶人家610人的村莊,只有5人外出務工,基本在家門口就吃上旅游飯,村民人均收入能達到12000元左右,在種植檳榔、水稻等傳統產業不丟的情況下,各家各戶有可觀的旅游收入。”村干部李家全告訴記者。
“上周六,哖嗦(苗話:吃飯)農家樂接待的客都滿了。”李小妹這一兩年回到村里給游客當起了“內導”,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記者行走在瓊海的鄉村,時不時就能看到一處垃圾集中點,偶見垃圾車在鄉間公路上經過。“垃圾車兩天來村里一次,”李家全說,2014年以來,瓊海已逐步實現全市204個村(居)委會2756個村小組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圍村垃圾消失了,美麗鄉村出現了。”
告別加腦村,記者前往四十多公里外的嘉積鎮龍壽洋萬畝田野公園。
這座田野公園由瓊海市政府按照不砍樹、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鎮化理念打造,在這里,村民們該種地的仍在種地,所不同的是村民環保意識高了。記者偶遇大璞仔村村民伍乾榮。她告訴記者,“來的客人多了,為了給游客一個好環境,村民都很自覺不亂丟垃圾……有一家公司要提升改造這里,幫他們干活,還能拿到100元一天的工錢。家里5畝地承包出去一年一畝能有1400元租金。”
伍乾榮說的公司是海南叁圓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一家成功打造了南山和呀諾達兩個5A級景區的本地知名旅游開發商。該公司土地管理部負責人章新宇告訴記者,政府與公司已達成合作協議,計劃將龍壽洋13000多畝地、幾個自然村莊打造成5A級的田園綜合體旅游區。“建好的景區中,根據村民意愿,愿意種地的還種地,不愿種地的可以將土地流轉給我們,拿土地租金和種植物的分紅。我們希望帶給村民的是‘月月有工資、季季有收成、年年有分紅’。”
像這樣的村莊還有博鰲鎮南強村、大路坡村、沙美村,瓊海整個農村區域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成為處處是美景的全域旅游大景區,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過上現代田園生活。
?
相關鏈接:
瓊海將推進多項教學建設項目 可容納9075個學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