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滌明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不少地方也跟上了“流行”趨勢,紛紛推出手機政務軟件,提出“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原本是樹立政府形象的好事,但一些政務軟件卻問題百出,備受詬病。指尖上的便民工程,變成了形象工程。
政務APP,各地都沒少花錢,但卻不好用,甚至無法使用。山東省辦公廳的工作人員跟暗訪記者直接挑明了說:“這款軟件辦不了事,辦理不行、申報都不行。誰告訴你這款軟件能辦事的?”宣傳上明明是說,“讓百姓少跑路”,百姓真的想少跑路,要使用政務APP時,工作人員卻理直氣壯地反問“誰告訴你的”。鬧了半天,所謂的“手機電子政務”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了形象工程,或者說是宣傳游戲。
只能作擺設的東西,錢卻沒少花。記者調查發現,每一款政務APP軟件的開發成本都在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并且后期還有高額的運營費用。斥巨資建設的政務APP不好用,很多地方政府部門的回答都是說“還沒弄好,還在建設當中”,但對外卻宣稱“互聯網+政務”達到了如何如何的水平,紛紛在官網上亮出自己的成績單。記者嘗試點擊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的政務軟件發現,每點擊一次,瀏覽量便增加10多次;而該軟件的成績單上顯示,這款政務軟件上線不到一年,訪問量2.6億,下載量超過千萬。正事干不好,造假有一套,這種病癥怎么才能治好?
正事之所以干不好,可能是壓根就沒想往好了干:一家承攬政務APP的軟件開發商稱,據具體負責政務軟件的政府辦公廳方面講,上面要求必須要做,但領導說,首先解決有無的問題。也就是說,只要先有了,就OK了。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有些官員們并不在意。而上線已超過一年的政務APP仍在“建設中”,并且看樣子可能會長期處于“建設中”,也側證了當下的現象。
建設政務APP,不缺錢,不缺政策,且這種“互聯網+政務”手段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服務群眾,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就是沒有積極性,仍以形象工程趕時髦,造假應對上級?專家認為,一些官員只滿足于跟風、數據亮麗、能應付上級考核。但其實往深了想,電子政務形象工程的背后,更大的問題恐怕是某些觀念的“執著”,比如習慣了權力的優越感——電子政務是兩頭不見人的,群眾跑腿越少、數據跑腿越多,權力的含金量也越低?再就是,一些領導對于技術進步明顯不適應,而又懶于學習,因而不希望互聯網+發展得太快?有些地方,放著電子政務的新技術不利用,卻不遠萬里、大張旗鼓地異地設置警務站去“便民”——思維明顯還停留在“互聯網前時代”。
但不管什么原因,根本問題都是官員缺少做好公共服務的動力。唯有當社會監督成為鞭打懶政官員這頭“慢牛”以及懲治數據造假的有效力量時,他們才會老老實實“干正事”。政務APP成了“逗你玩”的擺設,難道還要群眾“反思”自己嗎?(馬滌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