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2月12日電? 題:特寫:身邊人講身邊的“脫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劉偉、鐘泉盛、徐海濤
“有人看到我幫扶手冊里,每月收入填了兩三千元,都以為我填多了。”站在村頭廣場上,年近六旬的廣西天等縣都康鄉把孔村農民覃冠球一席話讓大家笑了起來。
天等縣是滇黔桂石漠化片區深度貧困縣,人均不到5分地的把孔村是當地貧困村之一,全村至今仍有上百戶貧困家庭。日前,一場分享脫貧經驗的“脫貧故事會”在這個小山村的小廣場上開講。
“2016年,村里幫我辦了5萬元小額貸款,我就養了200只兔子。”率先拿起話筒的覃冠球說起自己的經歷,“沒想到,準備的飼料和兔子產的崽,好多都給老鼠糟蹋了。”
“沒技術還是不行。”吸取了教訓的老覃,新建兔舍,搞起專業養殖,短短一年多,養兔規模就增至1000多只。
“賣了多少錢?”有村民問。
“一只賣了近100塊錢,我也沒想到,養兔這么得錢啊。”老覃笑著說,“如果你們也想養,可以跟著我,大家一起學。”
老覃話畢,62歲的村民農培安接過話筒。“他養兔,我養蠶。去年,我10張蠶賺了8000多塊錢。”老農一上來就把收入交了底。2015年,當幫扶干部進村推廣種桑養蠶時,他對“養蠶脫貧”還不相信呢。
“當時我試著養了點蠶,結果第一批全死了。”缺技術、觀念舊、護理不到位,農培安結合著失敗的經歷把養蠶經驗一一分析給大家。如今,靠著種桑養蠶,他家一棟三層新房拔地而起。
兩個身邊的脫貧故事剛講完,廣場上的投影屏幕穿插播放起當地電視臺推出的脫貧宣傳片和扶貧勵志小品。一句句鮮活的土話,把脫貧細節講得活靈活現,引得村民哈哈大笑。
歡笑之中,來自都康鄉安康街的農愛珠站了起來,介紹起她的“致富經”。這位村民眼里的“女能人”,一直在外務工,2016年返鄉創辦了巖林莊景區。“休閑生態農業前景好,大家可以來景區做工,也可以種蔬菜,一起搞民宿旅游,一個月賺個幾千塊錢不成問題。”她邊說邊招起了“工”,不少村民們表示出了興趣。
夜色越來越濃,廣場上炭盆里的火越燒越旺,村民越聚越多。“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個新產業,養蚯蚓,這個容易上手,餌料可就地取材,當年養當年有收益。”天等縣的宏海蚯蚓有限公司經理農國偉把產業課堂搬到了現場。
晚上8點開始的“脫貧故事會”,不知不覺過去了一個小時,擔任主持人的把孔村第一書記伍勤忠接過話筒:“本期故事會就到這里了,想看宣傳片的繼續看,有想法的可相互交流。”說話間,現場的縣鄉干部給村民們發放調查問卷,請大家就縣鄉開展精準脫貧工作提意見建議。
天等縣委宣傳部部長張雪奎告訴記者,從去年9月至今,全縣已舉辦脫貧故事會180多期,樹立了200多名脫貧典型,帶動種養項目15個,在貧困村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脫貧致富氛圍。
“這個‘脫貧故事會’好,如果不是親耳聽見,誰知道養幾只小兔還能發財!”63歲的多佑屯屯長劉志明對記者說。
夜漸深,寒風依然在吹,氣溫也更低了。村口的廣場上,村民們似乎還沒有離去的意思,他們依舊圍坐在爐火旁,聊著新年新期盼。
?
相關鏈接:
【獨家V觀】習近平彝家火塘話脫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