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城市建筑風貌 提升海口城市品質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張,海口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生態環境受損、公共設施滯后等“城市病”,特色缺失、千城一面等建筑風貌問題飽受詬病。2017年初,海口市緊緊依托生態本底,融入民本理念,重點圍繞水體治理、增綠護藍、交通優化、文化復興、品質提升、棚戶區改造、土地礦坑修復等七個方面系統推進城市更新工作。《海口市建筑風貌管控指引》是海口城市更新品質提升專項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評審專家一致肯定。
宏觀層面“究其道”
傳承“基因”挖特色
據市規劃委主任龍舒華介紹,開展城市建筑風貌管控指引研究是適應城市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是加強規劃管理、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城市認同、提升宜居水平的關鍵所在。市規劃委積極聯系中規院,認真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強城市設計和建筑風貌管控相關要求,加快推進研究成果向規劃文本、圖則轉換,通過城市設計、建筑設計等手段,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型、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管控,塑造有特色有歷史的城市形象,彰顯城市魅力,推動城市建設精細化管理。
在規則設計過程中,海口堅持目標與問題導向相結合,一方面,通過問卷調查、部門座談、專業咨詢等途徑,深入研究梳理城市建筑風貌方面存在的現狀特點、主要問題和民生訴求;另一方面,充分對接《海口市總體城市設計》等上位規劃文件,參照城市風貌的四個定位——“海濱風采、田園風境、本土風情、現代風尚”,從城市氣候特征、環境特色、本土文化、時代精神四個維度出發,挖掘海口建筑風貌的特色基因,最終確定建筑風貌總體定位。
中觀層面“琢其器”
重點建筑展特色
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海口建立通則和細則的指標體系,分類分項、規范引導建筑風貌,建筑風貌通則適用于所有建筑,保證“一般建筑不出錯”的達標線;建筑風貌細則重點發力濱海濱水、歷史建筑等重要特色建筑,達到“重點建筑展特色”的美麗線。
一般建筑風貌通則從建筑形象控制要素入手,在建筑布局、建筑風格、建筑形態、色彩材料、附屬設施五個方面分項提出一般性規定要求,并結合居住建筑、辦公建筑、商業建筑、酒店建筑等功能特點分類提出針對性規定要求,如要求高層住宅布局應統一中有變化,形態完全相同、連續等高的建筑數量不宜超過3棟,3棟以上應當進行高低錯落設計;相鄰建筑的高差應適宜,高者不應超過低者高度的1.5倍,且兩者高差不小于較高建筑高度的1/5等詳細的數據要求。
特色建筑風貌細則內容主要針對濱海濱江濱水建筑、傳統特色建筑、景觀建筑、城市主干道兩側建筑四類個性化、典型性的建筑類型,遵循“定性定量相結合、嚴控與鼓勵相結合”的原則,提出更具針對性的技術要求,如對于濱水、濱海建筑,水體保護范圍外側100米范圍內為建筑高度控制區;建筑體量應腹地高、濱水低、逐級跌落;貼臨水體岸線建設用地,建筑高度不宜高于24米,禁止建設高層建筑;建筑距離水體岸線的最小距離不應小于其建筑高度等詳細規定。
微觀層面“致其用”
規劃審批有依據
雙向支撐、全程跟蹤規劃設計與審批管理工作,對海口市主城區的新建、更新項目,以及為城市建筑風貌相關的規劃、設計、審查、審批提供了技術支撐、評價標準和決策依據,保證建設項目規劃設計與審批管理的科學性、嚴謹性和有效性。建筑設計專業人員可參照指引籌劃設計工作,結合地塊規劃設計條件,鎖定建筑風貌設計定位和相關管控要求,方案設計有章可循;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可對標指引管控要求組織方案審查工作,方案審批有理有據。
評審會專家組由國內規劃、建筑方面的7位專家組成,提交的規劃成果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同和高度評價,認為前期調研深入,技術路線清晰,規劃理念先進,內容全面,措施可行,成果科學性、系統性較強。會議對下一步規劃修改完善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見建議,比如突出風貌管控重點,加大對濱江、濱海、濱園、門戶節點等重點區域的管控研究;結合海口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城市審美取向,深入研究建筑風貌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和時代特征;加強規劃成果運用的實操性,確保規劃內容在城市片區控規中予以落實。
記者孫衍玲 通訊員梁就成 實習生 陳曦
?
相關鏈接:
海口啟動2018年文明旅游大行動 共建城市文明旅游新風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