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楊(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
這兩天,《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在朋友圈刷屏。醫療圈外的很多人感嘆:“原來感冒真的可以死人!”醫生們則重申:“流感疫苗很重要!”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讓地球上少了2.5%~5%的人。百年過去,人類并沒有完全戰勝流感,盡管接種疫苗未必100%有效,但依然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措施。然而,目前我國每年流感疫苗接種率僅為2%。個中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百姓對疫苗(不僅僅是流感疫苗)存在認識上的困惑。這就需要社會全面、理性看待疫苗的功過,而不是被“局部事實”帶向恐慌和懷疑。
人們常常習慣“好事不該有風險,有風險的就不是好事”的思維模式,一些報道也在類似思維指導下以揭露“真相”的面目出現,而很少告訴公眾醫學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正因難以完美,人類給醫療行為找到一個重要指導原則:獲益最大,代價最小,兩害相權取其輕。
疫苗同樣遵循此原則,“不良反應”就是“代價”之一。疫苗從研發到獲批有層層關卡,就是要篩出讓人類“獲益最大、代價最小”者?!靶 奔戎覆∏?,也指不良反應發生率,即使有可能致殘致死,概率也極低。比如天花疫苗終結了天花之禍,但很少有人知道接種天花疫苗后的死亡風險大約是百萬分之一,比我們兒童期接種的多數疫苗都危險。
此外,我們的傳播里很少提及“群體免疫力”,好像打不打針只是個人選擇。其實,傳染病預防既是個人的事,也是群體的事,接種是1+7大于8的事情。比如乙肝疫苗,剛開始時只針對高危人群,但感染率沒有明顯下降,直到一些國家和地區所有新生兒都接種,感染率才大幅下降。即使不接種,人群中感染的也只是部分,那么大多數呢?他們其實為構建群體免疫力盡了責任,為根除這種疾病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人會說,“即使不良反應百萬分之一,落到個體頭上就是百分之百”。這確實是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是那個“個體”。但正如一位治療罕見病的醫生所說:“人類總有小概率事件發生,罕見病患者是替群體承擔了小概率的不幸。”因疫苗不良反應受損的人,其實在背負著群體的小概率不幸。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能從制度上對明確因疫苗嚴重受損的人給予更多支持。
小概率事情,或生命奇跡,或偶發意外,或好或壞,都是講故事的好切入點,但把握不好容易以偏概全。理性的傳播應該引導公眾客觀理解醫療中的小概率事件,不過高期待,也不過度恐懼。做好這樣的傳播,需要熱情,更需要理性,否則后果難料。1974年,一個英國醫生聲稱有36名兒童在接種“白百破疫苗”后發生腦病,引起巨大反響,疫苗接種率從81%降到31%。1977年,英國百日咳發病率由此前的接近10萬分之一上升至1/1000至1/500,許多孩子因此喪命。英國政府經過長期努力,才恢復公眾對疫苗的信心,直到20世紀90年代,百日咳發病率才恢復到中斷接種前的水平。
類似教訓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現過。很多時候,不是疫苗本身有問題,而是源自某一個報告引發的恐慌和懷疑。支離破碎但繪聲繪色的描述在一些人頭腦中找到了宿主,再被傳播繁衍,成了不死的“病毒”。這個“病毒”不僅侵襲疾病防御體系,而且還瓦解著人們的信任體系。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對誰都無法信任的世界觀,如果像病毒一樣繁衍,人類將如何自處?
病毒從來就與生命隨行,只是當它過量繁衍,就會將軀體拖入病態。質疑也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聲音,但缺乏理性背書的質疑,有可能像病毒一樣在人的頭腦中傳染,為社會帶來更多混亂和恐慌。針對這種“病毒”,人們也需要“疫苗”來提升認知的免疫力,這種“疫苗”當由科學、理性和信任構成。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14日 03版)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