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我發現我爸媽“變”了。
新聞里常呼吁年輕人要“放下手機多陪父母”,可在我家真該改成“放下手機多陪孩子”——自從父母用上了智能手機,便雙雙變成了“網癮老年”。出門回家,最常見的景象是二位老人坐在沙發上互不搭理,雙雙捧著手機玩得起勁。
“互聯網+”風潮火熱,但真正加上了老年人,還是近兩年來的事情。一方面,是源于老人自己的生活需求。比如用上了微信,拉起了親戚群、跳舞群,才好跟“老伙伴”們聯系。讓我意外的是,60多歲的媽媽運用捂臉、笑哭等表情包,竟然比我還溜。此外,她常用的還有滴滴打車、百度地圖等,有了這些APP出門就不怕找不到路了。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也為老年生活增加了娛樂選擇。在我媽那個存儲空間并不寬裕的智能手機里,相當一部分容量都留給了“全民K歌”。不僅唱K不花錢,還能發給朋友聽。自從被互聯網加上了,我感覺父母的老年生活多了很多快樂。他們能自己在網上找到樂子,讓我放寬了心。
不過,當前互聯網工具對于老年人而言還是存在一定的學習門檻。要讓老年人掌握更多的互聯網知識,老年人愿意學、年輕人愿意教,缺一不可。很多年輕人雖然嘴上說希望父母跟上時代,但真要付出耐心、細心去教父母卻很難做到。認為自己代勞更省事,或者講兩句老人聽不懂就煩了,這種心態要不得。
用老人聽得懂的話語去講解、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使用,就我親身經歷來看,老年人的上手能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差。一開始也許磕磕絆絆,但只要讓他們建立了信心,便會越來越順暢地自主學下去。春節假期,我又教會了媽媽用互聯網買電影票和取票,以及用社保APP的人臉識別功能來進行社保異地認證。前者,讓父母十幾年后又一次走進了電影院;后者,讓她再也不用每半年就回一次老家辦手續。他們省心了,我這個“老師”也挺有成就感。其實,更關鍵的是讓他們的內心又找回了自信,感覺到自己并沒有落后于時代。在物質條件已經越來越好的今天,老人更需要的,或許就是這種自我認同的心理需要。
我相信,像我父母這樣的老年人還有很多。他們的生活已經被互聯網改變了,還期望更加深度地融入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互聯網+老人”還只是剛剛拉開序幕,不過,外部條件再好,子女們真正抽出時間當好父母使用互聯網的“啟蒙老師”,仍是關鍵一步。
年輕人們,別光顧著自己玩手機了,把父母也拉進來一起玩吧!在數字化時代,這或許就是“孝”的一種新表現吧。
(章門仁)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