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七井八巷十三街 古色古香瓊味濃
“瓊臺復興”喚醒府城老城區
改造后的培龍后街吸引市民游客。通訊員龍泉 攝
黃昏時的海瑞故居。通訊員龍泉 攝
一座城市在歷史發展變化中,不斷更迭,不斷更新。
一座充滿文化氣息的千年古城,隨處可見的歷史遺跡見證了時間流淌。
以文化為魂,突出古城城池建筑特色,注重民俗民風保護,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的街巷路網架構將逐步得到修復……海口府城老城區,伴隨著一張“瓊臺復興計劃”的藍圖,向著打造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推進府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為重點的文化產業建設邁開大步。
城市更新:527條小街巷煥然一新
早春三月,變化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開始。
漫步府城街頭,步入忠介路,印象中擁擠不堪的街道,已是整齊劃一、干凈整潔;培龍后街,一段千年古城墻揭開神秘面紗面世;宗伯里一橫路,這條特色商業街道,在歷史的韻味中盡顯繁華時尚……許多老城區的小街小巷,在城市更新的春風里煥然一新,風味猶存。
這些變化源自于“雙創”、“棚改”的機遇,源自于一張名為“瓊臺復興計劃”的大藍圖,源自于一座城市內在自我更新的契機。
在海口府城金花村,細心的人發現,不覺間,腳下的泥土路變成了復古的青石板路,墻上的斑駁青苔被歷史壁畫所取代。在金花村生活了近60年的楊地妹說,現在的金花村是“歷史上最干凈整潔的時候”,以前泥土路,一下雨都不敢出門,路上的垃圾都漂浮起來,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回憶起舊日場景,老人說,正是因為有了對比,才知道現在是多么好。
記者了解到,金花村不僅僅是路面改造,還包括地下管網、空中線路、外立面、綠化、亮化等多個方面,是立體式全方位改造。海口市瓊山區住建局招標辦主任吳多星說,金花村的改造結合“一里出三賢”的歷史,按照明清民居樣式設計,在廣泛征求意見后,通過平整道路、規整管線等工程措施和立面整改、歷史風貌構建等細節刻畫,盡可能還原古村的質感,這要得益于瓊臺復興計劃項目。
“當前,瓊山主要的改變體現在三大方面。”瓊山區委副書記、區長陳昊旻告訴記者,一是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紅城湖片區、邁瀛片區等棚改穩步推進,進一步拓寬城市發展空間,完成527條小街小巷升級改造、7個社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打造福地美食街等特色示范街,建成“雙創”廣場,讓市民擁有更多幸福感。二是城市景觀更加靚麗。完成椰海大道、大英山路網和紅城湖周邊等街邊綠地建設改造,拆除廣告牌5.8萬多平方米,加快航道俯視區綠化改造,復墾復綠廢棄礦坑近300畝,讓城市煥發新的活力。三是城市管理治理更加精細。完成試點社區信息指揮平臺建設,各社區網格員使用12345微聯動APP主動處理辦件達5萬多件,進一步提升城市社區功能試點工作。
改造后的仁和坊,孩童在歡笑嬉鬧。通訊員龍泉 攝
忠介路示范經改造后令人耳目一新。通訊員龍泉 攝
文化挖掘:瓊臺福地留鄉愁
城市發展不僅要有外在的顏值,還要有內在的氣質。而文化,就是一座城的內涵與氣質。
走進位于瓊山區包道村的侯家大院時,屋檐櫛比,檐上飛龍走鳳的老屋,許多人的第一感覺是:“太震撼”!感慨整個大院就如同一座藝術的殿堂。
作為全省文化高地的海口,是海南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省三分之一的文物遺產集中在此。海口明確提出,要把侯家大院這些記載著海口鄉愁的歷史文化印記保護好,要把文化村落的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推動全域旅游發展,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作為海口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的瓊山,古時是瓊州府(瓊州)駐地,千百年來一直是海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瓊臺福地”之美稱。老城區內遍布名人故居、書院文廟、鼓樓城墻、老街祠堂等名勝古跡。據統計,府城現有定級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古跡26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5處,市級19處,占海口全市總數的四成左右。
中規院副院長王凱特別指出,城市更新涵蓋城市總體職能更新、環境更新、人文更新、生態更新等多方面內容,是“雙創”的升級版。
“以文化為魂,突出古城城池建筑特色,注重民俗民風保護”,記者了解到,瓊山區在忠介路——培龍后街特色美食街的打造上也實踐了這一理念。為挖據本地文化資源,海口將夯實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底蘊,加大對本地歷史文化的研究挖掘,擴大騎樓老街保護和改造范圍,實施“瓊臺復興計劃”,弘揚冼夫人文化,加大龍華東譚、瓊山包道等13個“中國傳統村落”和火山民居古村落保護。
據瓊山區政府復興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目前的相關規劃中,瓊山區將以“一帶兩軸四巷”的保護框架為主。“一帶”指的是沿護城河風貌控制保護帶,“兩軸”指的是以文莊路、忠介路為東西軸線,中山路為南北軸線,構成的“十”字軸;而“四巷”則指北勝街、馬鞍街、繡衣坊和達士巷。在街道空間控制方面,則將逐步恢復北勝街、馬鞍街、繡衣坊、達士巷等傳統街巷的傳統風貌。
在積極推動城市更新方面,海口瓊山還將“活化”開發文物古跡,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重點實施瓊臺福地、府城鼓樓、邢氏祖祠、忠介路、文莊路兩側傳統街巷及沿街建筑的改造提升項目;打造東門傳統文化體驗集市,推進美舍河邁瀛村“石室仙蹤”、夏瑤村明昌塔“活化”開發等城市更新項目,提升瓊山的知名度,深入推進“瓊臺復興”。
忠介路示范經改造后令人耳目一新。通訊員龍泉 攝
“五化”引領: 開啟“瓊臺復興”新征程
瓊山區是海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但老城區歷史欠賬多,建筑風貌參差不齊,基礎設施薄弱。記者了解到,今年,瓊山區將搶抓海口市“加快‘五網’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快‘五化’先行的城市更新”的機遇,以“五化”為抓手,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今年春節期間,五公祠等景點贏得許多市民游客點贊。許多人都發現,修繕后的五公祠煥然一新,沒了先前的頹敗感,卻又保留著原始的歷史風貌。修繕五公祠是海口市和瓊山區聯手推動的文化遺址改造,也是“瓊臺復興計劃”重點項目之一。以挖掘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瓊臺復興計劃”正有序實施,以延續古城千年歷史文脈,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跨越,打造國際旅游島的歷史文化客廳。
一磚一瓦都是城市的記憶,海口將用城市修補、城市更新的理念,抓好騎樓片區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留住城市肌理,讓海口的文化瑰寶真正“活起來”。
未來,海口瓊山將以“五化”為抓手,推進城市更新,優化城市發展空間,圍繞“一江兩岸”發展戰略,謀劃拓展南渡江沿岸城市空間,推動濱江片區建設;加快邁瀛等片區棚改工作,推進鳳翔商貿城項目,拓寬城市發展格局;推動S81海口聯絡線及周邊區域市政化改造,升級完善老城區道路、地下管網、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著力改善人民群眾居住環境。同時,扎實推進凈綠彩亮美“五化”工作,加強主次干道清掃保潔,加大小街小巷、公園、廣場綠化覆蓋率;規范整治商業街道店鋪招牌,謀劃紅城湖路建筑景觀夜燈以及忠介路、中山北路等路段亮化工程,啟動忠介路等街區改造。
鏈 接
“瓊臺復興計劃” 打造11類特色街道
“瓊臺復興計劃”包括海南傳統文化的復興、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復興、海上絲綢之路支點的復興和城市人居環境的復興,采取“1+3”的框架,即1個子項目執行和實施的平臺,分空間、文化和絲路論壇3個專題進行推進,子項目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統籌并進。
“瓊臺復興計劃”空間和文化兩個專題都重點提出要在老城核心區“七井八巷十三街”中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老街巷的歷史文化特色,復原昔日八巷十三街的繁華,打造11類特色街道。
具體講,就是在蛋巷、少史巷、草芽巷、靖南街、尚書街和縣前街打造美食街,把打鐵巷改造為海南八音樂器街,將關帝巷和雙龍巷打造為海南民俗展示街,達士巷為生活街道,東門街、北帝街、鎮臺前街和丁字街建設成仿古商業街,府前街打造成海南非遺展示街,南門街成為海南戲曲街,縣后街作為黃花梨工藝品街,馬鞍街打造成海南手工藝品展示街,北勝街為黎錦服飾街,繡衣坊則為刺繡制衣街。
記者史瑞麗
(海口網3月2日訊)
?
相關鏈接:
海口府城:彩燈高掛 約您換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