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煥發椰城容顏 喚醒闖海記憶
三角池片區借城市更新華麗轉身
三角池道路綠化帶種上了椰子樹。記者黃一冰 攝
提起“一園兩湖”(人民公園,東、西湖),老海口人無人不曉。“一園兩湖”地處老城區的中心地帶,是海口最早的城市公園,也是海口三角池片區的重要核心。
借著海口城市更新的東風,三角池片區(一期)綜合環境整治項目正加緊實施。該項目以城市品質提升為引領,兼顧交通治堵、文藝復興、城市增綠、水體治理,融入海綿城市生態建設理念,打造具有闖海文化歷史的特色記憶帶,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品質和顏值,不斷增強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立面改造 老舊建筑穿新衣
連日來, 海口市民在經過博愛南路三角池路段時,會發現這里的美麗變化:一棟棟老舊建筑,“穿”上了時尚清新的“外衣”,墻面粉刷一新,空調外機規范整齊,昔日五花八門的廣告牌也了無蹤影。
城市的沿街立面是人們認識城市的第一道風景,是體現城市品位的重要因素。在三角池片區,不少建筑由于年代久遠,存在外立面破損老化、廣告牌臟亂等問題,不僅影響城市顏值,還存在安全隱患。如何讓沿街立面恢復宜人的空間尺度及可識別性,成為擺在三角池片區綜合環境整治項目面前的一大關卡。
三角池片區是海口老城區,建筑年代久遠,特別是沿街低矮商鋪較破舊,外裝修風格各異,沒能形成完整和諧的街景環境。“富有地方特色的街景立面,對塑造城市形象和延續地方文脈具有重要作用。”現場項目負責人何經理表示,三角池片區(一期)綜合環境整治項目施工方在對沿街立面進行改造的過程中,通過走家入戶調查,贏得片區住戶及商家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在立面整治提升過程中,對沿街建筑高度、尺寸、色彩等方面重新進行規劃,建筑外立面統一乳白色墻,門框、鋪面門統一更換成鋁材質,廣告牌進行統一設計,在建筑形式上突出清新秀麗、簡約淳樸的特點,片區市容市貌煥發新生機。
“看,外立面改造后比以前漂亮太多了。”明媚的陽光下,站在廣場前望著自家煥然一新的零售小商行,蔡玉珠臉上洋溢著笑容。刷上乳白漆的墻面,透著柔和低奢的質感;空調外機統一放置,裝上了格柵;斷橋鋁材質的門框、鋪面門,既美觀又實用……從不理解到理解,再到肯定改造整治后的效果,蔡玉珠很有感觸,“這次改造,我們主動拆了廣告牌,有了市民的熱情參與,才能讓居住環境更美麗。”從重慶來海口十多年,蔡玉珠愈發熱愛海口這一“第二故鄉”。
據介紹,三角池片區將改造57棟建筑界面53834平方米,美化可視范圍內17處建筑界面38560平方米。目前立面整治提升順利推進,建筑外貌已完成所有涂料工程,防盜網和鋁板工程完成90%,店鋪廣告牌已完成70%。下一步,將繼續加快推進建筑外立面整治、景觀照明亮化、廣告招牌施工。
三角池道路綠化帶種上了椰子樹。記者黃一冰 攝
見綠親水 鬧市靜土樂游人
以民為本、惠民利民是海口城市更新的出發點,三角池片區的改造著重考慮市民休閑賞景的需求,考慮更大程度上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打造休閑觀景的小廣場并兼顧交通治堵。
在三角池片區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丁字路口的三角池廣場已經初見雛形,三處小公園各占一邊呈三角狀。小廣場的綠化池里,新栽的椰子樹傲然挺立,樹下鋪著大葉油草郁郁蔥蔥,綠化池的圍邊一邊高一邊低,低處的圍邊可充當休閑座椅,供市民平日使用。再往博愛南方向走便可看到東湖景色,東湖以前的圍欄也被拆除,東湖內外連成一片,視野開闊,市民一眼可見人民公園的景色。沿著湖邊還有休閑的亭子,湖的另一邊是親水棧道,市民走在棧道上可一覽湖中景色以及附近的樓房立面景觀。
“三角池片區在改造中,通過綠化景觀的改造打造觀賞美景,同時增加市民休閑座椅、漫步小道。”何經理說,在改造過程中道路的修整規劃也是一項重要便民舉措,海府路、博愛南路交叉口道路,由原來的三角布局改造成丁字路口,使道路布局更加合理,路面顯得寬闊,更便于市民通行。
如今走在海府路、博愛南路交叉口,行人不用再繞彎路;走在三角池廣場,市民不會再被圍欄遮擋湖景。“一眼望去可以看到湖心島、東湖、西湖景色,以后晚飯后和老伴到這里散散步,夜晚還能看看亮化景觀,想想都覺得開心。”博愛南的老居民陳奶奶看著變得越來越美的三角池片區高興地說。
生態優先 城市改造海綿化
海綿城市是現在城市更新中重點考慮的問題,通過海綿化改造,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三角池片區的改造中便融入了海綿城市生態建設理念。
走在已經鋪好的道路上,記者看到一些道路鋪的磚塊不盡相同。三角池廣場和建省紀念園廣場的人行道上鋪著透水磚,紀念廣場的沿湖邊上有專門用特殊石料打造了一圈的淺灘濕地,具有凈化水體作用。淺灘的邊上是綠化帶,將種植水生植物,這些綠植和透水材料起到海綿化的作用。
“在改造過程中融入海綿城市生態建設理念,盡可能解決城市雨洪、內澇、水質保障等生態問題,使改造后的三角池片區能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的效果。”何經理表示,在改造中使用特殊小料石、透水磚、透水砼,以及種植相關綠植來達到海綿化效果。植物打造綠色基底,透水材料吸收地面雨水,污水處理系統讓湖水不發臭。
據何經理介紹,在東湖的一處污水入湖口,湖水中有一處“小房子”,這是污水處理泵房,在公園的另一側還有一套污水凈化處理設備。排入湖中的污水會先進行截流,然后經過污水處理泵房,再通過污水凈化處理設備凈化,經過凈化后的水才會回到湖中,以避免污染湖水。
現場,污水處理泵房的施工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目前施工的主要任務是疏通原有的污水排放管道,以及將主體完工的泵站混凝土模具護欄拆除。記者看到,排水管道里有很多淤泥和垃圾,現場有工人穿著作業的水鞋一直在疏通管道清理這些垃圾;管道旁負責拆除模具的工人們也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拆除工作,拆卸下來的工程垃圾被整齊地堆放在施工道路上。
空地建起了休閑小廣場。記者黃一冰 攝
喚醒記憶 打造特色“闖海墻”
回憶起海南建省之初,不少闖海人最初都是聚集在三角池片區開始他們的闖海夢。在海口市人民公園一側的東湖近水邊一段斑駁的墻壁前,每天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墻壁上時常貼滿花花綠綠的自薦書、招聘信息等,這就是后來在闖海人心目中占據很高地位的“人才墻”,也稱“闖海墻”。
“在新建成的建省紀念園廣場內,將重新建起一面‘闖海墻’,打造具有闖海文化歷史的特色記憶帶。”正在火熱施工的建省紀念園內,何經理指著眼前這面還未完工的復古灰磚墻體介紹,“闖海墻”以時間為線索,跨度長達30年,記錄30年來的闖海大事記。
“剛來海南那會兒,一大早就跑到三角池那邊,墻壁上盡是各種招聘信息,聚集了很多闖海人。”說起三角池片區,闖海人陸勝平不由得憶起當初到海南來闖蕩的情景。1992年陸勝平來到海南尋求發展。當時海南就業機會很多,每天陸勝平都會前往三角池片區瀏覽招聘信息,結交志同道合的闖海人。大家都帶著夢想,有著追求目標,對未來充滿激情。“建這面闖海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闖海墻不僅僅是記錄闖海這一代人的成就,更是要樹立闖海精神。”陸勝平說,闖海人具有敢為天下先,敢干、敢想、敢做、敢闖的精神,闖海墻就是要發揚這些闖海精神。
記者孫衍玲 實習生陳曦
(海口網3月6日訊)
改造中的東湖三角池拓寬了馬路。記者黃一冰 攝
現場直擊
湖心島上品書香
漫步于東湖的親水棧道上,最吸引人的莫過于“湖心島”。放眼望去,黛瓦灰墻、亭臺樓榭、連廊青石隱于青山綠水之中,涼爽的河風拂面,偶有一兩只鳥兒掠過,留下一道水波蕩漾在湖面,極具古典韻味。
現場負責人何經理介紹,原本湖心島上的建筑年久失修,建筑里層多已腐爛,施工方在進行修繕時,主打徽式建筑風格。修繕完成后,將該樓宇打造成茶社、書院,點綴水景、山石、花架,布置小廣場,營造叢林書院的自然與清靜,既滿足人們對舒適、品質的追求,又傳承傳統文化,且盡顯時尚。
“寧靜、清幽,我迫不及待想在湖心島上走一圈。”湖心島雖然只現雛形,但其美景已吸引了廣西游客葛大爺。
記者孫衍玲 實習生陳曦
(海口網3月6日訊)
周邊舊樓進行了立面改造。記者黃一冰 攝
一線人物
加班加點戰一線
3月5日早上,記者在東湖路上看到,原本各個商鋪、房屋都是獨立成棟,樓與樓之間的間隙參差不齊,十分雜亂。“我們每天早上7點開始做工,中午休息兩個小時,一般每周3到4個晚上要加班。”泥工楊師傅的工作就是用水泥磚將這些房屋間隙填補上,讓道路看起來整齊美觀,他和工友們大年初八就開工了,現在正在趕工程進度,經常要加班加點工作。
楊師傅表示,負責城市立面建設的施工班組除了泥工組還有木工、鋼筋、電焊、涂料、景觀等多個小組,為了保證施工進度,所有小組分工合作,同時施工。
在親水棧道旁,污水處理泵房的施工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施工的工人群體里更是不乏女性的身影,她們清理混凝土模具、做泥工、鋪設綠化道路。工人們辛勤的汗水和忙碌的身影,成為東湖湖畔最亮麗的風景。
記者孫衍玲 實習生陳曦
(海口網3月6日訊)
?
相關鏈接:
“椰城”如何得名?
種下本地花草樹 繡出椰城綠和美
首屆海口萬春煙花秀綻放椰城 過完春節鬧元宵啦!
海口: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務 傳遞椰城的愛心和溫暖
情暖椰城 海口瓊山志愿服務點不間斷為旅客提供熱水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