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陳冠銘扎根海南近20載
將夢想種在紅土地里
陳冠銘在大棚里查看鐵皮石斛生長情況。本報記者武威攝
記者林詩婷
“這是猴面包樹,嫩梢可以炒菜吃,果實也很有營養。”“這個是楤木,北方的美味。”“這個叫臭樹,聞起來卻是香的。”……3月6日上午,在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西側的試驗田里,研究員陳冠銘向記者講解各式新奇有趣的木本蔬菜、藥用植物。
每當聊起自己熱愛的農業科研與應用領域的話題,一向含蓄內斂的陳冠銘便打開了話匣子。這位農民的兒子扎根海南近20載,用汗水與智慧與腳下的紅土地對話,培育出了顆顆南繁科技碩果,為海南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助力,也讓更多農戶嘗到了農業升級轉型的“甜頭”。
腳踩“南繁熱土”搞科研
為了獲取第一手的農作物試驗數據,陳冠銘時常泡在田里,與花草瓜果打交道。“農業科技人員少有假期,并且這些作物的生長變化,對于農業科研來說非常重要,所以我常年在地里。”
陽春三月,正是植物成長的良好時期,也是陳冠銘科研觀察的重要階段。在1000余平方米的科研大棚內,花盆中、樹皮里,40余種藥用石斛舒展莖葉。這是陳冠銘悉心呵護的種質資源圃。“石斛適合生長在濕潤環境中,我們現在通過馴化、雜交等方式,研究出適合在三亞生長的耐高溫品種。”陳冠銘說,目前藥用石斛市場收購價每公斤在200元至600元,將優良品種推廣給本土農業企業,將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
陳冠銘扎根田間地頭,在南繁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執筆的“熱帶主要作物遺傳改良與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被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立項;他參與推廣的西甜瓜品種已成為我省熱門的種植品種,年產值過10億元;他還積極引導“北花南移”,主持的國家農轉項目“熱帶地區切花月季品種與栽培技術”獲得省科技成果轉化二等獎,讓玫瑰花成為海南鮮切花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研成果助農增產增收
陳冠銘笑稱,自己的工作就是“泡田地、看市場、寫報告,再泡田地”。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如此鐘情于田間地頭?他回答:“我出生于農村,熟悉農業、理解農民,知道‘看天吃飯’的辛勞,我希望能夠為農業科研、農業生產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但是實踐中,陳冠銘也吃過農戶的“閉門羹”。2009年,他在三亞市天涯區檳榔村開展厚皮甜瓜品種篩選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主推優質哈密瓜品種。由于優質品種對栽培要求高,產量卻相對低,起初瓜農并不愿嘗試新品種。陳冠銘便帶著團隊化身宣傳員,耐心地向瓜農講解新品種的優勢,對農民進行土壤消毒、配方施肥、密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導,并主抓訂單農業,讓瓜農的收益得到保障。
如今,經過多年與南繁專家團隊緊密合作,陳冠銘團隊篩選出了優質、高產、高抗、耐密植的甜瓜新品種“紅冠”系列和“玫瓏”系列。這兩大品種均成為海南甜瓜的主栽品種之一,有效帶動了農戶增產增收。
眼下,陳冠銘正忙著做熱帶木本蔬菜和藥食同源種質資源的收集與開發利用。陳冠銘說:“這個項目做好了既可以增加種植品種的選項,配合農旅融合,還能配合海南退果還林和橡膠林替換計劃,讓科研成果造福農民,給社會帶來價值。”
(本報三亞3月6日電)
記者手記
腳踩泥土芳香自來
記者林詩婷
若不是親眼目睹,記者很難將眼前這位“灰頭土臉”的男子,與優秀科技工作者、突出貢獻人才等頭銜聯系起來。初次見到陳冠銘,他正在試驗田里查看種質資源。他穿著皮鞋,卻很自然地上坡、下坡,在泥土地里來回走動。
3月的三亞,陽光已有些許熾熱,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的科研大棚內植物蔥郁、泥土芬芳。陳冠銘時常戴著草帽、擼起袖子,拿著記錄本,在里面一待就是一天。
采訪中,記者跟隨著陳冠銘的腳步,穿梭在一個個大棚、試驗田中,聽著繪聲繪色的介紹。記者突然理解到,陳冠銘等眾多南繁工作者扎根海南、忘我鉆研的原因——對于這片土地深沉的愛。這份愛支撐著他們在科研工作中揮汗如雨、不斷攀登。
陳冠銘說:腳踩“南繁熱土”,肩上擔負的更多的是責任。做農業科研就要彎下身,沉下心,要付出實實在在的汗水和勞動。
陳冠銘是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也似一名普通農民。正是他這樣的“農民們”,使得農業科技扛起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大梁,讓農民笑得更甜了。
?
?
?
相關鏈接:
習近平回信勉勵浙江寧波余姚橫坎頭村全體黨員: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干實干 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