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作家自掏腰包辦瓊劇團
編排精品瓊劇 送戲下鄉600多場
鄭心伶
近年來,作為海南本土文化靈魂的瓊劇因演員青黃不接、市場價值減弱等問題,其傳承與發揚受到挑戰。但是,總有這么一群人,不求回報、不遺余力地為瓊劇傳承默默奉獻,81歲高齡知名作家鄭心伶就是這樣一位“瓊劇義工”。瓊劇如何發展傳承,鄭心伶有獨特的見解:“我們首先要讓廣大群眾享受到我們本地的鄉土文化,第二要培養我們的藝術人才,第三我們還要培養觀眾,培養觀眾的興趣,提高他們欣賞藝術的水平。”
他“厚著臉皮”向學生要錢“瓊劇一枝花”復活
鄭心伶是知名作家、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廣東魯迅研究學會會長,從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待遇。他還是文昌市瓊劇團董事長,一位不領工資、沒有任何津貼待遇的董事長。
2009年,鄭心伶從廣東回到文昌老家,他和朋友在一次聊天中無意發現,文昌的文化需要進一步發展、傳播。鄭心伶為此牽頭成立了海南文昌文化研究會,先后出版10多本關于文昌文化的叢書及刊物。可是鄭心伶發現,通過書籍的形式在文昌鄉村,尤其是上了年紀的村民中傳播難以被接受。如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發展文昌文化,鄭心伶最后決定通過瓊劇來傳播和發展文昌文化。
文昌瓊劇以倡導文明戲、時裝戲、現代戲為主,聞名全島。1960年,原文昌瓊劇團成立,曾被譽為“瓊劇一枝花”,由于受市場沖擊,1987年后漸漸淹沒。
2011年6月22日,文昌市瓊劇團掛牌,急需解決的是資金問題,除了合理使用政府撥付和社會捐助的資金外,鄭心伶還背著家人自掏腰包,將準備買房的30多萬元拿出來給劇團使用。
為了瓊劇團的發展,鄭心伶還“厚著臉皮”向學生要錢。在一次偶然機會中,海南現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邢詒川認出了恩師鄭心伶,師生交談中,鄭心伶羅列重辦瓊劇團的重要性,傳承本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瓊劇團所遇到的難處。隨后邢詒川以文昌工商聯的名義給文昌市瓊劇團捐款100萬元。“當時我太驚喜了,從沒有想過會得到這么多捐款!”鄭心伶說。
2012年10月22日晚,闊別26年的文昌瓊劇團重返舞臺,首演成功。當晚在文昌工會廣場的大舞臺上,鄭心伶當著5000名文昌戲迷飽含熱淚說了一句:“儂回來了,儂回家來了”。對于文昌市瓊劇團的重生,鄭心伶多次強調,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文昌市政府與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是最主要的。“這個重生的‘兒女’還嫩,需要海南人都來呵護。”
他堅持和付出 通過瓊劇傳播發展本土文化
文昌瓊劇團團長符儒奮告訴記者:“我們重返舞臺以來鄭教授出錢出力而且不領工資,《僑鄉女人》參加第二屆藝術節得獎時,鄭教授還拿自己的一萬元工資獎勵獲獎演員。”
當時的瓊劇團有51個成員,年紀最小的演員17歲,最老的是鄭心伶。演員們住在團里統一租的小樓里,雖然樓道狹窄,條件簡陋,但演員們過得很充實。
文昌市政協原副主席云凰感慨地說:“鄭教授能把文昌瓊劇團辦起來很不容易,他付出了很多,很不簡單。”
文昌瓊劇團重組后,鄭心伶沒有停住腳步,他仍繼續關注和支持瓊劇團的發展。組織演員、把關劇本、指導演出。鄭心伶一刻都沒有閑過。幾年來,瓊劇團積極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已演出600多場。
在鄭心伶的苦心指導下,文昌市瓊劇團獲得喜人的成就。兩年前,文昌市瓊劇團被中宣部、文化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第六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國家為什么要給我們一個榮譽,因為我們瓊劇團能面向農村、農民,為農民服務,我們這些劇目能夠得到群眾的歡迎,就是因為我們貼近他們的生活,有一定的教育作用。”鄭心伶感觸良多。
目前,文昌瓊劇團已精心編排了《僑鄉女人》《三鳳求凰》《山村母親》《公主情結》《忠良護國》《紅淚影》《龍鳳呈祥》《情深義重》《兄弟駙馬》等11部劇目,深受觀眾喜愛。鄭心伶說,他會繼續通過瓊劇來傳播、發展本土文化。
?
相關鏈接:
作家草白談《童年不會消失》:寫作是對貧瘠童年現實的拯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