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中平鎮雙萬田村小學殘疾教師彭家衛——
扎根苗村35載,代代桃李見丹心
彭家衛在給學生指導作業。本報記者陳元才通訊員朱德權秦海靈攝
“1983年,我‘嫁’到了這座小苗村,就沒想過離開。”
3月21日上午,記者驅車前往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中平鎮雙萬田村小學。車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繞過一道道彎,記者腦海里浮現起半年前采訪彭家衛時,他脫口而出的這句話。
10時30分,剛踏進校門,就聽到彭家衛提高嗓門帶領學生閱讀:“同學們跟著我讀:奮斗,發奮學習,報效祖國。”
透過教室窗戶能看到,孩子們端正地坐著,目不轉睛地看著多媒體投影儀上的漢字,而站在電腦一側的彭家衛,一條腿彎曲著,弓著腰,汗水打濕了后背。這節課,他已經站著講了40分鐘。
下課后,看到前來的記者,彭家衛不好意思笑了笑,說他前幾天走路摔了一跤,腿傷加重了,但隨即又揮揮手“不要緊,不耽誤上課,都是小事……”
類似這樣的話,在從事鄉村教師的35年間,彭家衛時常掛在嘴邊。
1983年,彭家衛高中畢業,只身從老家屯昌到瓊中最偏遠的山區教學點之一雙萬田小學任教,“剛來的幾個月,身邊的幾位老師都覺得這里條件艱苦,先后選擇離開。”彭家衛說。這之后直到2014年,學校一直只有彭家衛一個老師。
彭家衛也覺得村里條件差,但正是因為差,他才選擇留下來。“在我看來,偏遠山區的孩子受教育的機會更難得。”彭家衛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雙萬田村村民住茅草房,小孩大多不上學,不會說普通話,父母很早就教孩子干農活幫助家里。
因此,彭家衛上崗后首個工作,便是硬著頭皮挨家挨戶登門“勸學”。他拿生活中的例子說服家長們:“孩子以后想把家里的雞蛋拿到集市上去賣,不會算數,怎么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雙萬田小學的學生數量從5人開始逐步增加,最多時達42人。
為了讓孩子們學好普通話,彭家衛先學起了苗族方言,“既然選擇扎根大山,就要融入這里,自己不懂苗族方言,怎么教苗村的孩子們學漢語?”彭家衛說。
就這樣,一個人的教師路,彭家衛走了20多年。山區環境潮濕,加上常年長時間站立,從2009年開始,彭家衛經常感到左腿疼痛,“想著學生們還在等著我上課,我疼了忍忍也就過去了。”
“記得有一次上課,腿部疼痛難忍,孩子們又很調皮,當時我是含著淚把課上完的,放學后,我趕去鎮上的衛生院打了止痛針。”彭家衛回憶說,生病后的前5年,自己沒有請過一天假。
因為牽掛學生,彭家衛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左腿骨頭逐漸壞死,左腿也在慢慢變短,走起路來一瘸一拐。2014年底,醫院診斷結果顯示,彭家衛左腿骨頭已全部壞死,必須做人工置換骨頭手術,這樣才能正常行走。至此,彭家衛才第一次向瓊中教育部門請假,等到代課老師到校后,他才安心離開學校。但做完手術在家休養不到半年,他就拄著拐杖來上課了。
“心里放不下孩子們,這么多年已經習慣每天來上課了,只要能站起來就能上課,即使站不起來也可以帶著板凳來上課。”彭家衛像講起別人的事一樣云淡風輕。
就在記者采訪時,一個小女孩跑進了辦公室大聲喊道:“姐姐,我想告訴你,彭老師是好人,長大我也要變成像他一樣的人。”
小女孩叫盤明慧,今年6歲,上一年級。盤明慧和其他學生一樣,知道彭家衛即使腿腳不便,也把給他們上課放在第一位。孩子們表達感謝的方式也很淳樸,那就是經常給彭家衛送來一些家里種的木薯和青菜。
這些年,彭家衛陪伴了一撥又一撥孩子成長,村里人也離不開他。“彭家衛是我的老師,現在我的孩子也在他的班里上課,我們全家人都感謝他。”雙萬田村村民盤秀文說。
“帶病工作沒什么了不起的,大家不嫌棄我是個殘疾老師就行。”彭家衛說,這35年來,他見證了瓊中山區教育的飛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百姓也更加重視教育,他感到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如今,53歲的彭家衛所理解的“奮斗精神”很簡單——“認真上每一堂課,用心批改每一本作業,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把畢生心血獻給這座大山深處的苗族學生。”
記者手記
因為熱愛,所以執著
兩次采訪,都給我帶來數不盡的感動。我不想給彭家衛老師貼上“殘疾教師”的標簽,他在接受采訪時,也一再強調自己只是個普通的鄉村教師。
2014年底,當醫生告訴彭家衛,這病拖不得,必須趕緊做手術的時候,彭家衛最放心不下的還是自己的學生。脾氣有些執拗的他,看到瓊中教育局從中平鎮中心小學調來了一位代課老師,他才安心離開學校。
彭家衛所表現出來的執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有人議論:這又是何必呢?有什么事情比自己的身體還重要?這個人太固執了……
彭家衛一笑置之。只有明白他的人才會懂得,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因為執著,所以堅守;因為堅守,所以深情。
“我不怕偏遠,愿意服從安排,哪里有需要,我就扎根哪里。”正是因為有很多跟彭家衛想法一致的鄉村老師,正是因為有無數默默無聞的堅守者,大山深處的孩子才能一個不落地走進課堂。
?
?
相關鏈接:
新時代的奮斗者| 霸王嶺自然保護區陳慶34年深情守護海南長臂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