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時代假新聞泛濫,如何去偽存真?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當你深諳新聞的“生產過程”之后,中招的可能性就會小很多。
英國《每日電訊報》26日報道稱,從今年3月底開始,BBC將直接派遣新聞工作者奔赴全國1000多所學校舉行講座、論壇或其他活動,讓學生同國家級的“新聞名嘴”面對面互動,熟悉新聞的“生產過程”,了解假新聞的類型。BBC還與英國知名動畫企業阿德曼公司合作,發行了一部交互式新聞模擬游戲“iReporter”。游戲中,玩家將模擬新聞工作人員,對尚在雛形的新聞資訊進行處理,做出系列判斷——比如信源是否可靠、哪些信息需要核實等,還要在“總編”規定的時間之內發布出內容可靠的新聞報道。與此同時,BBC還在全英開展“校園報道”的活動,每年向全國6萬名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在BBC員工的幫助下,自己生產新聞內容。通過一系列的業內人士訓練,提高青少年的辨別能力。
BBC還在網站上發布了新聞編輯總結的“辨別假新聞攻略”。在一些資深編輯看來,新聞內容是否可靠主要關注兩點:首先,信源媒體是否一直注重新聞準確度、發布可靠內容;其次,信源媒體是否會對報道錯誤進行糾錯,不犯錯或者不承認錯誤的媒體不值得信任。
去年年底,英國通信管理局發布警告,稱現在未成年人所接觸的各類假新聞日益增多——在12歲至15歲年齡區間內,近半數的孩子使用社交媒體時對各類資訊感到“真假難辨”。作為英國最大的新聞傳播機構,BBC承擔起了“打假”的社會責任。該機構新聞時事部門負責人詹姆斯·哈丁表示:“對于年輕人來說,養成批判性思維、真正讀懂新聞,在資訊繁多的社交媒體上去偽存真,這些能力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
其實在假新聞頻繁混淆視聽的環境下,別說普通中學生,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也難免“中招”。BBC稱,英國開放大學和謝菲爾德大學學者前不久也就“假新聞”問題向公眾“支招”,總結出不少實用辨識技巧。專家提醒,媒體受眾要警惕“生僻的媒體名稱”、“唯一信源的報道”,以及“主流媒體未報內容”。除了注重新聞源,專家還提示人們要注重特定新聞的發布時間和背景,比如愚人節發布的消息就不太可靠。此外,一些媒體慣用的“文字游戲”也值得注意,比如“十年一次”“前所未有”一類修辭表面看去極具“戲劇效果”,但其內容可能十分平常。(劉皓然)
?
?
?
相關鏈接:
劉鶴與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通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