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湖南邵陽人李海軍有一個稱號,叫做“鐵人”,這個稱號源于李海軍的個人經歷。在幾年的時間里,李海軍先后到過5·12汶川地震、4·14玉樹地震、8·3魯甸地震等多個救災現場,幫助受災者進行重建。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汶川地震“鐵人”志愿者的救與被救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8-04-01 09:57

     

    受傷的李海軍躺在病床上

    李海軍在汶川地震災區

    李海軍在雅安地震現場參與救災

      湖南邵陽人李海軍有一個稱號,叫做“鐵人”,這個稱號源于李海軍的個人經歷。在幾年的時間里,李海軍先后到過5·12汶川地震、4·14玉樹地震、8·3魯甸地震等多個救災現場,幫助受災者進行重建。

      今年3月21日,李海軍在老家拆除舊房時不幸摔傷,導致骨盆多發粉碎性骨折、尿道斷裂以及肋骨骨折,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李海軍決定嘗試網絡籌款。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在30多個小時內就成功籌集到20萬元,李海軍稱,其中大約有16萬籌款來自他曾援建過的四川理縣。

      困境

      拆除舊房時摔傷 手術費成難題

      3月21日中午,李海軍和其他兩名村民在老家湖南邵陽的花橋村幫人拆舊房,但因陽臺承重較差,李海軍和另一個同伴從垮塌的三樓陽臺摔到了一樓地面,被壓在了兩塊水泥板之間。隨后李海軍被村民救出,送往醫院。李海軍對北京青年報記者回憶,摔下來后,“還很清醒,也沒有麻木,但就是劇烈的疼痛”。

      湖南省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檢查報告單顯示,李海軍摔成骨盆多發粉碎性骨折、尿道完全斷裂、雙側髖臼骨折、左側肋骨骨折,以及多處軟組織挫擦傷等。

      因為此前經常從事公益事業,李海軍的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而且家里還有88歲的失明老母親需要照顧,后續的手術以及治療費用也成為李海軍的一項重擔。

      李海軍不幸摔傷的經歷隨后被四川理縣的一名工作人員知道,后來在四川理縣團委的建議下,李海軍的侄子在網絡平臺“輕松籌”上發起籌款。

      目前,李海軍“每天就是躺在床上輸液和吃藥”,等待三個月之后的膀胱斷裂手術,李海軍并不清楚后續的恢復情況,“醫生也不能肯定,恢復怎么樣還要看個人的身體和心情。”

      經歷

      十年前到震區救災 被當地贊譽“鐵人”

      李海軍此前曾當過兵,退伍后到各地打過工,此后又在老家承包了荒山植樹造林。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李海軍第一次決定要到災區幫忙抗震救災。“雖然經濟條件不夠,但是我自己的素質很適合去救災,就覺得要發揮自己的最大能力。”李海軍稱,震后第三天忙完家里的事情后趕到了四川。

      到達成都后,李海軍被派往四川移動公司下屬的四川長途通信安裝服務公司,協助公司徒步進入災區北川縣各鄉鎮護送衛星電話。從北川回到成都后,李海軍又來到湖南對口支援的理縣。

      在理縣,李海軍稱他不考慮“條件好或者是地理位置好的地方,我去的都是偏遠的、受災嚴重,或者是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地方”。救災中,李海軍主要幫村民蓋房子、挖地基,甚至干農活、做家務。

      李海軍對北青報記者介紹,理縣的81個村他基本都去過,到達理縣后當天就開始幫忙救災。李海軍先到了雜谷腦鎮日底村,幫助當地搭建過渡房。7月份又到了關田村,幫助拆危房、搭建過渡房,并幫助當地村民搶收花椒,自己的手多次被金屬和花椒樹樹枝劃破,在當地他也因此收獲了“鐵人”的外號。8月,李海軍又冒雨趕回日底村,砌石頭保礦,到河灘上幫助打水泥磚,其間還到了另外一個鄉里幫忙搭建過渡房,他的故事還被寫進了汶川特大地震《理縣抗震救災志》。

      除了參與汶川地震救災,李海軍先后去過4·14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4·20雅安地震以及8·3魯甸地震等多個救災現場。玉樹地震發生后,李海軍“直接從理縣出發,騎摩托三天到了玉樹”。

      除了救災,李海軍還獲得了30余本無償獻血證。盡管他也覺得做公益是“花自己的錢,做別人的事情”,但李海軍還是后悔沒有早一點參與到公益事業中。

      救助

      昔日受災者紛紛捐款 善款已籌集20萬元

      李海軍沒有想到的是,網絡籌款發出后,在30多個小時的時間里就籌集到了目標金額20萬元。此前他曾幫助過的村民也都打來電話或者發微信詢問李海軍受傷狀況,并且幫忙籌款。李海軍自己估算,20萬元中大概有16萬元來自他曾援建過的四川理縣。

      理縣日京村村支部書記代中強對北京青年報介紹,十年前李海軍到理縣救援時兩人相識,也因為救災兩人成為了好朋友。代中強所在的村遠離縣城,在震前也需要攀繩才能到達。當時震后重建還沒有完成,卻又遭遇了強山洪,包括代中強的家等大部分房屋受損。此后,李海軍也幫助村民整體搬到山腳下重建。此次知道李海軍受傷后,代中強也第一時間給李海軍捐了600元。

      李海軍曾經的戰友陸小林回憶到,此前在部隊時,李海軍也經常幫助連隊開墾菜地,并在休息時間一個人去拔草、松土。飼養員忙不過來時,李海軍也會幫忙照看連隊飼養的豬、鴨等。

      談及以后的生活,李海軍還不清楚身體會恢復到怎樣,他也會擔心因為無法乘坐長途汽車而耽誤公益事業。但李海軍稱,只要有機會還是會繼續做公益,因為在此次受傷后,他做公益又多了一項回報和感恩社會的想法。

      對話

      李海軍:我幫助別人

      沒想回報,但他們記得

      3月31日,北青報記者聯系到“鐵人”李海軍,李海軍稱,沒有想到在兩天內就籌集到20萬元的捐款,而且大部分還是來自曾經援建過的震后災區。對于以后,他希望身體恢復好后繼續做公益,以此回報社會。

      北青報:在兩天內就籌集到20萬元,大部分還是來自以前的救助者,你有沒有覺得很意外?

      李海軍:沒有想到,之前弄籌款也就是想著試試看,沒籌到就算了,籌到更好。20萬元里,估計16萬都是來自理縣,我幫助別人的時候沒想要回報,但他們記得,一直關注著我,需要的時候愛心竟然像潮水一樣涌來了。

      北青報:這幾年里有跟以前的救助者保持聯系嗎?

      李海軍:都留了微信和電話,平時可能都有各自的事情,有事的時候都會打個電話。受傷之后,有很多以前認識的都會發個微信,打個電話來問候下。

      北青報:以后還會繼續做公益嗎?

      李海軍:要看身體恢復情況,有點擔心身體不能長途乘車,這個很不方便,但還是會做公益,不只是幫助別人,現在更是要回報社會。以后還想成立“鐵人志愿隊”,也歡迎大家加入。

      本組文/本報記者 郭琳琳

    ?

    ?

    相關鏈接:

    汶川地震十周年圖片展在歐洲議會舉行
    習近平:看到汶川十年的變化我很欣慰
    汶川地震“豬堅強”命運受網友關注 博物館館長回應
    志愿者志愿服務“三地記”:孩子兩歲時曾赴汶川救災

    ?

    相關鏈接:
    志愿者志愿服務“三地記”:孩子兩歲時曾赴汶川救災
    汶川地震“豬堅強”命運受網友關注 博物館館長回應
    習近平:看到汶川十年的變化我很欣慰
    汶川地震十周年圖片展在歐洲議會舉行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郭琳琳] [編輯:胡愷睿]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